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汪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强化民主法治(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16日 07:5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是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

  广东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体制竞争力。但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成为目前经济社会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只有下决心解决公共权力不恰当干预资源配置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准确把握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角色定位,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消除市场竞争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格局,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只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让权力“寻租”扭曲市场经济,更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创广东发展的体制新优势。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效率与公平等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不能放任唯利是图、恶性竞争;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关键作用,又要避免脱离实际、大包大揽;既要做到讲求效率上不封顶,增强创造财富和创新进步的动力,又要做到注重公平下要保底,防止两极分化,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之,就是要着力构建法治为基、诚信为魂、效率为先、公平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一套具有强大动力、充满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格局。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使法治、诚信、效率、公平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价值,让制度设计和道德规范相得益彰。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重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决打破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使政府真正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要按照“放权、简政、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决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向社会转移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根治重审批轻监管的痼疾,着力建设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继续完善推广大部门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快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新体系,降低市场准入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政府管理与服务,推广网上办事与审批,推进网络参政问政制度化。推广深圳、顺德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继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打破市场垄断和价格垄断,创造有效配置资源、促进转型升级的条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竞争择优选拔企业管理者,提升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继续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鼓励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改革,逐步理顺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管理体制,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放程度高是广东的一大优势。要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大胆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抓住世界经济深刻调整的新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增创广东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快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为投资者提供法治、公平、透明的投资环境。更加注重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技,提高“引进来”的层次和水平。更加注重在全球配置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跨境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加强境外投资合作,打造本土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生产经营网络。更加注重发挥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优势,力争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带动全省改革开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解决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要义,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和流动性强的特点,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创造各种有效方式,由人民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创新人民团体的活动方式,强化服务职能,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行业管理、社会生活事务管理等职能向具有资质条件的社会组织转移,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认真落实保障村(居)民依法自治的制度,强化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强化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只有建立完善的民主法治环境,保障公民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确保市场经济规范有序运行。要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实施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坚持科学立法,加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立法力度,尤其要加强程序性法规的建设,保障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努力消除靠人情、关系办事的现象。严格执法,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律素养,弘扬法治精神。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畅通社会诉求表达,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立健全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特别是工会与企业之间协商的制度。探索人民群众监督权力和资本的有效方式,规范权力和资本的行为。完善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前充分协商、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意见的制度,探索实行民意调查和专家咨询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决策水平提高。完善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方式。落实省委政治协商规程,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极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我们要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创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环境,让循法律制度之规,蹈社会公德之矩的企业和单位,工作环境有保障,发展前景可预期。

  四、加快转型升级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重要路径,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转型升级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只有改变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地提高劳动者收入,有效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转型升级还是关系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政治问题,如果以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速和总量,我们就会严重背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广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的实质是“好”字当头,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要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科学政绩观的引领作用,完善加快转型升级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加快转型升级的共识与合力,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低端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创造产品附加值高、发展质量好、能够支撑人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发展模式。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责任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重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让创新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使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创新者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全面落实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质量强省战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营造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各类人才解决好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科研风险分担等关键问题,使人才留得住、引得进、用得好。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强化创新绩效评估,打造国家级创新人才高地。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财税政策体系和投融资环境,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镇和产业集群等创新服务网络,深化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交流,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支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促进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扶持新型科研机构,支持集原创性研究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兴源头科技创新,突破产业核心技术瓶颈,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继续提升“广东制造”,大力强化“广东创造”和“广东服务”,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尤其要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成金融、创意、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逐步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汽车、造船、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石化、钢铁、重大装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围绕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办好重点产业园区,促进广东制造业结构和水平实现重大变化。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品牌、标准、专利和时尚特色文化建设,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大力推进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信息化对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建设“智慧广东”。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着力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产业联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发挥其在就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高水平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未来五年,我们要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取得重大突破。既要逐步缩小区域间人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更要努力实现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继续强化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升“双转移”和“腾笼换鸟”水平,促进珠三角优化发展、东西两翼振兴发展、山区生态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海陆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深圳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加快汕头东部新城、湛江东海岛工业新城、韶关芙蓉新城、茂名滨海新区、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增强对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支持粤北山区绿色崛起。实施对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和扶贫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扶持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县、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重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落实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带动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但面对国际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我们必须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的发展格局。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内销平台建设,提高“广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培育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强化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安全,改善消费预期,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全社会最终消费率。要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推动市场多元化。实施进口促进政策,规划建设一批大宗商品进口分销基地,把外贸优势转化成服务全国的优势。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落实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率先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高水平打造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以及广州中新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中山翠亨新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发挥侨乡优势,加大以侨引资、引智力度。深化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合作发展,巩固深化对台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强化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潮流,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我们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建立生态发展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国家低碳试点省和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从严从紧的环保政策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强重点流域、近岸海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下大力气解决灰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沿江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加快转型升级,必须夯实“三农”基础。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发挥广东农业的特色优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农民增收,创新农产品产销模式。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突出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名镇名村建设,促进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编辑:张尚初】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