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学者称农村问题关乎国家命运 农民富则国事好办(4)

2012年05月23日 09: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现代化,路漫漫

  70多年过去,费孝通当年在开弦弓村调查时所看到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甚至刘豪兴30年前所见,也已经看不到了。人们要寻找当年的历史,只能到村委会边上的“江村文化园”。

  开弦弓村已经发生太大的变化。村中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不少人家门口停着轿车。连不会开车的“农民教授”姚富坤,也为自己的女儿女婿买了一辆轿车。

  到村中转一圈就能发现,“小洋楼”到处都是,平房已经很少见了。不少家庭正在开工,不是盖房子就是翻修。

  费孝通仍然是当地人尊敬的对象。一提起他,一些老先生就会说:“小先生那人很好,为村里办了不少好事。”

  刘豪兴也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路过人家,总有招呼他的:“刘教授,进来喝杯茶吧。”

  不过,这位社会学教授却深深担忧。“这个村庄,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现在条件虽然好点了,但离一个成熟社区还远着呢。”

  他最担忧的是当地的企业。这个村庄现在的稳定,是建立在企业发展基础上的。而这些私营企业,如同费孝通在1930年代看到的一样,正在经受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

  “费先生”创办的企业,虽然用的是比较先进的机器,但在“小先生”开始观察的时候,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时隔70多年,同样的问题又呈现在刘豪兴的面前。

  开弦弓村现在的企业,产品多出口到欧美市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候,开弦弓村的企业也面临危机。现在,欧洲市场不景气,企业的生产又开始波动。一些企业开始减产,不少工人的钱袋子开始瘪了。

  不少企业加入了行业协会,试图通过此力量来抵御风险。但刘豪兴并不放心:“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如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是一个大问题。”

  费达生在开弦弓村办工厂的时候,就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后来开弦弓村几次办厂,问题照旧。现在依然。

  “有技术的人在这里待不长。毕竟是农村,生活娱乐还是不方便。”一名企业老板感慨道。他的工厂里曾高薪聘请过几名技术人员,但那些人很快就离开了,辞职的理由均是“不方便”。

  开弦弓村距离吴江市近30公里,村里甚至没有一趟直达吴江的公共汽车。

  这些年,开弦弓村出了100多名本科毕业生,还有几名硕士和博士生,但没有一个人留在村里。

  1990年代初,一名当地的大学生回到村里。他是学纺织的,但是在村集体企业中,他被安排到车间当维修工。几年之间,他学无所用,最后到外地谋生。

  刘豪兴曾与这名大学生聊过。对方抱怨:“领导排挤,怕抢了领导的功劳。”

  时过境迁,刘豪兴也接触过不少近几年毕业的本村大学生。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到村里工作,答案几乎一样:村里发展空间小,也怕别人笑话自己没本事。

  30年来,村里的另外一些现象,也让刘豪兴深感忧虑。

  村中有两条河道,费孝通百年诞辰的时候,开弦弓村委会出资,将河道清理干净。但现在,河道中已有不少倾倒的垃圾。

  前年修“江村文化园”的时候,附近的篮球场地面受损。为此,他找过村委会,想让村里出面修修,可是村里说“没钱”。他也找过几名开弦弓村的老板,但有的老板只打哈哈,就是不出钱。

  “一点小事,拖了两年了。现在的人,怎么都不关心公共事务?”老教授摆摆手,一声叹息后,不再说话。

  在开弦弓村“驻点”了30年,刘豪兴已经老了。有一年,他还在村里生过一次大病。老伴儿担心他,劝他不要再到江村。他不听。

  “费老说过,要我写一部江村志。我得完成他的遗愿。”他对老伴儿说。

  但同时,不少人问他,研究那么充分了,怎么不多写点关于开弦弓村的文章。他总是回答说:“没想好。” (记者 郭建光)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