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08日 10: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寻找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力量

  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最缺的是资金,最急迫的是人才,最核心的任务是发动农民,使其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来。

  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一提法是2006年,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007年,在民政部的主导下,全国确定了304个国家级实验县(市、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

  两年之后,这一政策得到大面积推广,超过十分之一的村庄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

  因赵州桥而闻名的赵县就是全国第一批试点中的一个。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地调研发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难题,需要综合的考量、细致的政策和完善有力的保障措施。

  农民关注社区“实效”

  作为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赵县近年来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力度和投入不可谓不大。

  在2007年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后,赵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数十名县政府、县职能部门负责人。

  同年11月,当地政府筛选了15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建设试点,采取“一村一社区”的设置模式,由试点逐渐辐射到村。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成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包括生态绿化、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致富工程、以帮助贫困人口为主的社会保障工程、繁荣农村文化、农民培训等。

  同时,它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譬如,农民住房要达到“三无”:农民住房无危房、无房户、土房户。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搞好“四通四改三清三化两建”:路通、电通、信息通、电视通等。另外还有“十五有”、“五个有”、“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等等。

  来自赵县民政局的数据显示,试点村社区创建中,县乡村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财政收入4亿元左右的县而言,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南白庄社区,本刊记者发现,这个试点社区拥有一栋二层的办公场所,里面汇集了社区党支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法律服务站、图书室等“八室”、“六站”。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但是,一直接近中午时分,它仍然是铁门紧锁,在多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农民眼里,那里仍然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就是多了一块社区的牌子。

  “有这么回事,干啥不知道。”对于村里如火如荼的社区建设,张志和如此表态。同村的张风江似乎也“不感冒”,他对本刊记者说:“(和以前比),没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还是原来村委会那些人。”

  村民陈江城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态,“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有啥实惠?”他说,“我们最关心怎么致富,多挣钱。”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思,对于法律服务、关心下一代等服务内容,农民们往往表现冷漠,而对于农业科技、贷款服务等内容则充满极大的兴趣。

  南白庄社区的农业科技讲座,农民们态度积极,他们认为,“专家讲的有用。”而临近的小马圈村的信贷服务同样赢得了农民的肯定,社区里的信贷服务站可以保证他们在村里快速地申请到小额贷款。让农民感到遗憾的是,目前这样的服务项目并不具有普遍性。

  一方面,这反映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农民们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

  这样的现实也许会让农村社区的建设者们感到失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主管此项工作的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同样有一肚子的苦水。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