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农村社区”成中国时髦词汇 建设面临诸多问题(3)

2012年08月08日 10:4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如何让农民成为主体

  如果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点,提高农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它甚至关系到这一政策的成败。

  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农民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一方面有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的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村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表达自己利益和意见的有效平台和机制。

  赵县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陈国华也对本刊记者表示,宣传力度不够。村民们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农民们也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们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冷漠是这一现实问题的缩影,即使在南白庄社区这样的“先进”村庄,本刊记者调研发现,垃圾随意丢弃、人畜粪便随意堆放、农药瓶、废弃电池随手乱丢的现象依然普遍。

  因此,增强村民民主自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和能力是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正在重庆巫溪县开展的乐和家园试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由环保组织“地球村”创办的项目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着手,致力于建设一个绿色生态的乡村家园。

  “地球村”的创始人廖晓义对本刊记者阐释,他们行动的关键点在于社会建设和道德建设。他们通过广泛的环保宣传,提高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通过荣誉榜等形式表扬先进者来鼓励大家做好事,在一个熟人社会中激发农民的道德意识。

  到如今,当地村民义务下河清理河里垃圾,分片包干了全村的垃圾清扫管理,还开始了垃圾分类;在路旁等公共区义务植树种花,管护树苗,维护公共卫生环境,村里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这样的探索仅仅是开始,进一步而言,增加农民主体意识,还需要引导、鼓励村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参与对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支持农民建立各种自治组织,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

  当然,需要提高认识的不仅仅是农民,也包括部分村干部。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村干部对于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内涵认识模糊,他们以为,社区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路、打井。

  “路通了、深井打好了、广场建起来了,社区建设就完成了。”这就是一些村干部的想法。对于建成社区之后干什么、怎么开展服务等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当地民政局在调查中也发现,试点村建设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中心,完善了一部分硬件设施,但是在代理服务、组织、引导群众致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农资服务等方面不够系统,不能规范地开展便民服务。

  按照民政部规划,到2015年,全国农村地区将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60%以上的农村社区基本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记者 李绍飞)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