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失海渔民”数量日增 转产转业曲折难行(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23日 13:24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转产转业曲折难行

  随着生产空间日渐狭窄,我国沿海渔区部分渔民正陷入“要地没地、要海没海”的境地。

  2002年起,国家出台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扶持政策,并在全国推开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以期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休闲渔业以及水产品加工、流通、运输及其他非渔产业,为捕捞渔民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过渔民转岗之路并不平坦。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渔民张发兴说,当地不少渔民放弃自己的近海作业小马力渔船,和其他船主合资建造投资巨大但有一定深海作业能力的大马力渔船。“多数渔民从十几岁就开始出海捕鱼,没怎么上过学,没有其他的谋生手段,如果不捕鱼,大家都不知道能干什么。”

  “想转产无门路,想发展无思路”,玉环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仁碧说,玉环县97%的渔民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60.2%年龄在40周岁以上,大多数只有海洋捕捞一种技能,且受自身素质限制很难掌握新谋生技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各地政府正在积极开拓渠道,帮助失海渔民转产上岸,但由于多数渔民年龄偏大、就业技能单一,脱离渔业生产后就业困难,生计艰辛。

  舟山市普陀区塘头社区42岁的渔民翁宏立告诉记者,自家渔船2002年被减掉后,他就在别人船上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元,妻子没有经济收入,孩子读书开支又比较大,负担很重。“自己也想做点别的多挣点钱,可实在摸不着门道。”翁宏立说。

  像翁宏立一样“摸不着门道”的渔民很多。在转业困难的情况下,虽然捕捞收益一直下降,一些人还不得不继续维持。山东省荣成市虎山镇大龙嘴村渔民孙凤林告诉记者,近年来渔业资源少、油价高、人工工资高,捕捞常常是亏损。“虽然经营渔船不赚钱,但自己已经59岁了,已经没办法改行,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在广西北海渔业重镇侨港镇,65岁的老渔民钟应叶一家同样生活艰难。记者看到,41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11口人,每间卧室都用木架搭建成双层结构。钟应叶有一条2米多长的近海小渔船,近年来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但因为没有其他技能,难以实现转产转业,只能用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