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规则秩序恶化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需公权力介入重建(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21日 14:07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信任也有

  横向和垂直之分

  在专业的社会信任研究中,王俊秀把信任分为两种,一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人际信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信不信你”,第二则是个人对制度、对政府的垂直组织信任。

  如果从社会变迁角度看,人际信任下降是自然结果,并不意外。现代化、城市化过程靠的是市场机制而不是熟人之间的情感,从熟人社会形态到陌生人社会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信任格局。

  并且,由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得不到很好执行,这一切都会使人际信任不断降低。

  “规则、秩序的恶化对人们信任的影响是巨大的。再加上直接打击社会信任的社会实践恶例,比如彭宇案、各类诈骗案,更加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

  王俊秀还提到了一个现象: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社会情绪反而更差了?

  王俊秀解释说,“分配上如果缺少公平,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所得和预期有差别,就很容易使人的心态、情绪跌落。”

  蓝皮书里的调查显示,垂直信任方面,民众对基层政府、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消费行业的信任度更低。

  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源于少数执行者的腐败、不作为或者乱作为。“老百姓还是愿意相信公权力的,只有当他们碰到超越常识的做法,才会选择不相信。”

  在王俊秀看来,这种不信任的产生并非是件坏事。几十年前,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种完全信任也是不正常的。而现在,当民众权力意识觉醒,以纳税人的思维去打量公务员和公权力,对信任的要求自然提高了。

  “人际信任之间的纠纷,到最后还是需要有一个公权力主持公道、最终裁决。因为公权力有公信力,可以让人从制度层面获得信任。”王俊秀说,人际信任是靠公权力来起作用的,如果公权力本身的信任度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信任,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就会下降。”

  公权力起不到作用,最后结果便是社会信任进入一个困境。不信任引出问题,问题又带来更多的不信任,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弱势群体情绪

  为什么会表现反常

  在研究中,有一些社会情绪让王俊秀也感到费解。

  “公众在一些公共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情绪非常反常,本该引起大家同情的事,却有很多人欣喜;本该是人所共愤的事,却有人在赞美和钦佩;本该谴责的行为,我们看到的却是社会性冷漠。”王俊秀为这种社会情绪创造了一个概念:社会情绪的反向。

  在他印象中,人民网曾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家属刺死医生的血案进行过读后心情调查,结果让王俊秀震惊:6149个人中,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

  周克华被击毙后的公众情绪也大抵如此。一些人对周克华表达了“劫富”的痛快,以及长期与公安机关周旋的“侠客”般的敬意,甚至他的死都会让有些人觉得同情。这让王俊秀吃惊,这种“情绪反向”,其实更值得人们深思。

  这种情绪上的颠倒,和平时的常识判断并不一致。王俊秀把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归结为“阶层认同”,并与社会普遍存在的“群体性怨恨”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在社会两极分化甚至多极分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群体和社会阶层内部有着共通的共性情绪。一个人所在的阶层和位置不同,对他的情绪、价值观、态度和行为都会有影响。

  “这种阶层的认同,导致了群体性的怨恨。怨恨是从对生活处境的不满意开始的,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不满,就会有怨气,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也不幸福。”王俊秀进一步解释说,“加深了就会怨恨,遇到促发诱因就会有敌意表达,比如对贪官、为富不仁、不作为官员的愤恨。”

  不满情绪的累积,再加上感觉自己身处社会不公平之中,人们就会选择同情和支持与自己相同阶层、相近地位的人。

  “觉得周克华抢的是富人的钱,还能和警察周旋这么久,不喜欢富人和警察的人就赞赏他。觉得自己在医生面前是弱势群体,受潜规则支配,别人刺杀医生他就高兴。”

  这种阶层的认同,也是阶层对立、分化的表现。

  在王俊秀看来,是非、善恶、黑白不分的社会情绪,比不信任更加可怕。情绪表达已经不是从中立角度评价事实的反应,而是受到了阶层认同和阶层意识的影响。

  以前社会所共同认可的善恶的东西,被这种阶层认同所替代,普世价值缺少了约束作用。阶层的各自认同使得社会很难有一个共享的价值观,社会的道德体系就会失守,社会便没有了底线。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