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官员微博恐惧成普遍心态:极端情绪蔓延或撕裂社会(3)

2013年02月17日 10:4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四)个性言行遭受网友拍砖,“因言获罪”有口难辩(得票率 77.6%)

  有的官员将微博运用得得心应手,把微博问政搞得风生水起,还发展了大量微博粉丝,“微语言”发挥巨能量,一呼百应,大有“名博”派头。如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堪称“官博红人”的他甚至创造了微博“蔡式风格”。在微博上,他不仅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还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他的观点总能引来粉丝们的围观,大伙儿亲切地称他为“蔡师”、“蔡叔”。

  反之,微博上因言辞失当、表达有误或因种种误解造成的“拍砖”事件不胜枚举。有的干部将官话套话带进微博,原先习以为常的官方话语表达,与越来越时尚、喜感、轻松的网络用语相去甚远,引得网友反感不待见,不少雷人雷语成为恶搞的对象;或者文过饰非,强词夺理,甚至同网友激烈辩论,最后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被网友“拍砖”、“辱骂”,无法收场。

  受访专家指出,通过微博这种与“博民”打成一片的形式,体现出了官民平等的意识的同时,也会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互动性,更有助于官员自身养成一种施政思维,对开展工作很有利。但微博给官员工作带来的不只是便捷,也有麻烦。一旦实名认证了,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官员自己、代表着其所在的工作单位,说话得慎重。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等级身份在虚拟世界中明显弱化、模糊,外加实际存在的官民隔膜与冲突,网络中的用语往往颇为激烈、尖刻,不明就里的猜测、谩骂与人身攻击司空见惯。如果官员将日常某些“官老爷”的行为习惯带入互联网,很容易被人“削尖”、放大、扭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引起严重的负面效应。

  (五)微博沟通“无作为”遭遇问责(得票率 58.3%)

  在微博成为时尚且网络事件炒作延绵不断的压力之下,一些地方把微博作为政民互动的时尚装饰品,制定文件要求官方组织和官员开微博,相关的一系列详细考核办法也随之而来。那么,把开微博政绩化的做法,效果如何呢?南京市委宣传部一官员谈到,微博是具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自媒体,并不会因为文件要求而变得富有魅力与影响力。相反,为了降低政治风险,很多官员开通微博之后,相互加粉、只转不说、不涉及私人生活,这已经成了新的官员微博潜规则。

  事实证明,“避世”作风未必真的百无一失。官员开微博须接受的检验不只是“粉丝数量”、“微博数量”等“教条式”考核,还有网民的“鲜活式”监察,没有含金量的微博只会受到“僵尸粉”的追捧;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作秀式”微博是毫无意义的资源浪费;白白做了“摆设”的官员微博或者官方微博更会被网友直接痛批“无作为”。对网友“有求无应”的“不作为”博主或负责官博运营的干部也终究难逃“问责”。

  互联网问题专家胡延平点评说:从长期来讲,政府官员参与微博应该常态化,而不是只上来说两句话,然后不疼不痒。对一些关键的问题不给予关注,或者一些关键的问题不能通过这种渠道来传播,这样的话,微博传播可能真的是流于表面了。

  在社会、生活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不断透明化的过程中,政府或官方信息的公开、组织管理部门和官方对热门舆论的回应、官员和公职人员的个人信息,都在更为公开的环境下,接受到了更广泛公众的监督与质疑。但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则大可不必人人自危。因为,曝光能让出了问题的人丑态毕露,但同样可以让那些真正为民为党为公的人形象清晰可见,公正的法治是官员们最可靠的保障。对于广大官员而言,立身于网民密切监督中的“微世界”的首要条件是立身于现实使命,身正、心正、行为正,如此才不会被网络的“放大镜”收服。 (人民论坛记者肖楠)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