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政府职能转变:变管得过多为管得更好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16日 14:2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在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凝聚起了广泛的社会共识。究竟该放哪些权,管哪些事,具体到每一次政策决策和每一项社会事务中,“管住管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智慧。

  多位专家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放”“管”两个轮子同时驱动,将行政机构职能改革与创新行政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相结合,为行政机构下一步流程再造提出了方向。“放”要有序地放,“管”要科学地管,在判断哪些事该管,怎样才能管好等问题上要力避逐利化倾向,解决以往“监管不力”和“费力不讨好”等顽疾。

  ”“两手抓,避免摁下葫芦起了瓢

  新华网记者:本次国务院会议部署政府机构职能转变,强调两个轮子同时驱动。能否从近年我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体路径来谈谈,本次会议强化的意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政府机构改革的要素是职能、机构和编制,其中职能是核心,而机构和编制是实现职能的载体。转变职能始终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本次国务院会议强化“放”和“管”,“放”指的是把中央政府所控制掌握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放给市场,放给社会,以便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管”是指在“放”出这些权力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强化间接管理和引导,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确保国家的政策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

  这次强化“放”与“管”两手抓的意义重大。首先这是政府运行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场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发育不断成熟,很多本来就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做主的权力完全可以还给市场和社会,这样政府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只能由政府来完成的职能,并且把这些职能完成好。同时,这次同时强化“放”与“管”也可以避免我们以前多次出现的“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放”是有序地放,“管”是有重点地管,二者有机地结合,确保释放活力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此外,在目前经济平稳发展面临挑战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审批制度改革,还可以降低创新创业的成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少腐败的机会,进一步释放中国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定安: “放”和“管”两个轮子来比喻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很精炼、很形象、很生动,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为啥“放”?增活力、激动力、提能力。“放”什么?放权力、放责任、放利益、放前置、放门槛。“放”给谁?放市场、放社会、放地方、放企业、放民众。

  为啥管?环境好、服务优、社会正。“管”什么?管宏观、管战略、管标准、管政策、管监管。怎么“管”?事中管、事后评、优程序、创方式、抓问责。

  “放”和“管”两个字形象展示了本次改革简政放权的理念和市场化取向,展示了转变职能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紧紧抓住行政审批这个关键,在投资项目审批、产经营许可、资格资质认定、财政转移支付等影响部门权财利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放”的要求;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领域明确提出了“管”的思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有了新的理念和方式,这是新时期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和日常管理管理方式的形象展示。

  通过“放”来构建有限政府、创新政府,通过“管”来构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在“放”和“管”的辩证统一和改革进程中提升了政府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行政学院宋世明教授:简政放权不容易,管住管好更不容易。没有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就容易摁下葫芦起了瓢。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社会规制领域监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简言之,需要以顺乎天道、发乎自然的治理之道,达到“四两拨千斤”、“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效果。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一放一管,是将行政机构职能改革与创新行政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结合起来,为行政机构下一步的流程再造提出了方向,这其实也是希望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再构建,真正激活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如果按照这次会议提出的各项改革要求来落实,将大大提升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大的节点性作用。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