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27年未换地下管网信息 排水泵竟是苏联遗产(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01日 00:08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霍新颖和刘燃所测定的管道信息都马上被发送到燃气集团的地理信息系统,对系统里面的数据进行更新。这个系统显示,目前燃气集团在全市总共铺设的管道长度为15000多公里。

  尽管如此,北京燃气集团生产运营部副经理吴波告诉记者,由于历史档案的缺失,他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对每一公里管道都了如直掌。此外,由于受制于补测手段、城市管理以及相关行政许可手续的限制,补测并不容易。

  如此看来,即便是燃气集团要想摸清自己管道的情况,也不容易,还要受种种行政许可的限制;那么北京市还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管道,它们又各自属于不同的部门和企业,要想统一搜集和掌握这些管道的资料,这项工程之艰巨和繁杂可想而知。那么有没有部门正在做这项工作呢?北京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张斌馆长告诉记者,北京市政市容管委会正准备建设一个地下管网的管理系统。

  带着这意外得来的线索,记者来到北京市政市容管委会。管线处处长吴其伟说,2011年的时候他们曾对全市地下市政管网进行过一次摸底,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市地下管线总长度为13.2万公里。

  为了方便统计和管理,吴其伟将北京市内除输油气管道之外的市政管线分为了7大类12小类,这7大类12类的管线共涉及11个权属部门;而此外,同样埋在地下的输油气管道又涉及11个权属部门;除了这22个权属部门之外,铺设于各个小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军事管理区等区域的支线又往往有不同的权属单位,这都为搜集地下管线的信息增加了难度。

  这个庞大的13万公里的管道埋在北京城下,权属不清,管理混乱,有的管道连其主管部门都不掌握方位和走向,这种局面的结果就是事故频发。

  为了了解地下管线施工的情况,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工人们正在刚刚挖好的地基里忙碌着。在工地旁边的小屋里,记者见到了工地的项目经理。他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准确的地下管网图纸,施工前都是由项目开发商自己勘探来摸清地下管网的情况。一旦测量不准,意外在所难免。

  面对这种情况,吴其伟也颇感无奈。为了减少施工中误挖管线的发生,管线处在2011年9月启动了一个北京市地下工程管线防护信息沟通系统。工程方可以通过该系统发布工程信息,之后所有的地线管线单位都可以及时收到工程信息,如果该工程涉及所属单位管线,单位按照工作规定应尽快给予回复。

  吴其伟告诉记者,尽管北京市的22家主要管线权属单位和45家区域性的权属单位都注册了这个系统,但他们管线处对这些单位并没有约束力,两年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信息的工程只有500项。而记者在北京市规划委的网站看到,仅仅在今年2月6日起审批的项目就达到17916万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管线单位并没有在管线沟通系统发布信息。

  一个政府部门建立的、为了改变地下管道混乱现状的信息交换平台,很多权属部门却并不买帐,而这些权属部门中很多自己就是政府部门。一个本来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平台,运行起来只能依靠企业的自觉,而非制度,这个局面让吴其伟多少有些尴尬。而对于如何改善北京市地下管网混乱局面,以及何时才能看到成效,负责这项工作的吴其伟本人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三、中关村地下管网多年找不到对接部门成为企业负担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地下市政综合环廊,给了我们有关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的有益启发。记者实地调查了地下市政综合环廊和传统市政管网结合的地点,发现综合环廊所在区域井盖数量较少,只看到两个污水井盖;而传统市政管网所在的区域,却包含了公安交通、污水、雨水等13个井盖。

  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邗向记者展示了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的平面示意图。一说起当年自己主导设计的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曹邗就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们,这个工程建成于2004年,除重力流的雨、污水管线仍采取直埋的方式外,其它水、电、冷、热、燃气、通讯等市政管线都铺设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如果管线需要增加、维修或者更换,也不再需要开挖地面。

  随后,曹邗带领记者进入综合管廊的水室实地观察。曹邗告诉记者,中关村西区总共110万平方米。整个市政配套建设的投入约为10亿元,主要是政府投入。与直埋管线相比,共同沟在建设阶段,一次性投入更大,但是因为不用反复开挖,长期来看,成本被摊薄。

  但是让曹邗困惑的是,这样一个有着先进理念的市政工程投入运行已经六年,却一直找不到对口的部门接管,现在竟然变成了他们企业的一个负担。事实上,中关村的这种管道共同沟虽然因为权属单位复杂以及现行法律法规空白而陷入困境,但在国际上,这早就是一种成熟的市政模式。

  日本最早在1963年就出台了第1部共同沟管理法,将地下管网定义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属于公用公共设施,由政府统一部署并拨款建设。

  根据财经频道驻东京特约记者赵潮的实地考察,东京近郊处某社区公园里有一个通往地下的入口处,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入口实际上是通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设施的必由之路。东京的这条共同沟位于50米深的地下,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有人将这个看上去庄严神圣的地下空间喻为东京的“地下宫殿”。这个规模庞大的地下设施整整花费了近13年的建造时间,于2006年6月最终竣工,工程总耗资2400亿日元。(约合140亿人民币)一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2亿日元。(约合1200万人民币)

【编辑:卢岩】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