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公务员高福利引热议 媒体称收入不公侵蚀干群关系(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26日 09:30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忧”字背后的新挑战

  收入分配不公加剧社会矛盾、一些惠民政策落实中“费力不讨好”、少数干部不良形象不时见诸网络……基层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新时期干群关系面临新挑战,需要提高警惕。

  一是收入分配不公侵蚀干群关系。

  许多基层群众和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反映,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屁股决定腰包”的怪现象。一些人群收入高靠的不是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而是“行业”和“身份”。如果能“抢”到电力、电信、石油、金融、烟草等行业的入门券,或是“抢”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身份,就等于进了高收入、高福利的保险箱。近年来,一些国企老总的高收入和部分公务员的高福利曝光后,常常引发网民热议,也进一步说明了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正持续影响着干群关系,触动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

  二是干部作风漂浮引发群众不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原本可以密切干群关系的惠民政策,在实施中却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宝塔区,近年来根据有关部门的安排,当地在农村建设班车“便民招呼站”,要求每个村建一个,投资两万元,不足的地方配套。但有的村一天只有一两趟班车经过,招呼站成了摆设。当地老百姓说,修那么多没用的招呼站还不如多办点实事。

  缺乏调查研究导致的决策不接地气,是惠民政策“不讨好”的重要原因。“现在还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基层与其上一层缺乏互信。”井冈山干部学院教研部副主任程吉生教授等专家认为,一旦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不是坐下来理性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而是习惯性地相互指责。基层干部埋怨政策脱离实际,上级部门责备基层执行不力。

  此外,一些“作秀式”亲民行为也引发群众反感。记者在湖南省长沙市暗访调研时就发现,有的干部明明人在城里,名字却赫然出现在数十公里外联点驻村的签到本上;厚厚三本“民情笔记”,全由基层干部代写。一些地方“干部下基层”工作落实不到位,停留在“向民情日记要实情”“向村社干部要口碑”的阶段。

  三是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带来挑战。

  许多基层干部坦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城,此类流动群体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甚至连流动人群中党员的情况都无法掌握,群众工作出现“盲点”。

  另外,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运用,涉及干群关系的一些事件经过网络“放大”,进一步影响干群关系。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说,网络已成为普通群众获取信息、表达诉求、进行监督的重要渠道。从曝光“公车扫墓”到接连出现的少数干部“丑闻”事件,网络的舆论监督力量日趋强大,这点值得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网络的“放大”效应,干部队伍形象也因个别干部的不良行为而被“标签化”,引发“形象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中心新近发布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也认为,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变化,官员形象、政府形象维护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面对网络化的新情况,一些干部很难适应,这突出表现在对网络认识不充分,出现了许多不明智做法,直接损害干部形象,如删帖、封堵IP、动用警力抓捕发帖人;官方微博成摆设,群众诉求“神回复”等。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