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公务员高福利引热议 媒体称收入不公侵蚀干群关系(4)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26日 09:30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基层权责失衡 为民办事“有心无力”

  除了发展压力大、任务重之外,权责不对称,也是当前基层干部开展群众工作面临的主要困惑。

  “乡镇机构改革后,除了信访维稳,几乎所有职权都上收了,资金项目都掌握在上面,乡镇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底气越来越不足。”江西省井冈山市大陇镇党委书记刘福明说。

  记者在四川、江苏、湖南、陕西等地的多个乡镇调研了解到,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公益项目,是农民最希望乡镇帮助办的实事。而协调完成这些事项,也被乡镇干部认为是联系群众的基础和纽带,但由于财权上收,乡镇对此大多无能为力。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马岔村村民想修一条通村便道,需要30多万元,村民已筹资3万元,剩余资金希望镇里帮忙解决。镇长廉国斌说,实际上村民仅仅要求拓宽道路、铺点沙石,但这点要求镇里也满足不了。群众来找了两次,我只能记下,看以后有没有机会和可能,因为镇里目前除了每年30多万元的办公经费外,实在没有其他资金。

  江苏省泰兴市曲霞镇党委书记李飞说,现在不少地方县级以下财政都是捉襟见肘,基层要干事犹如无米之炊。中央有项目,但大多需要基层配套,面对老百姓的强烈需求,我们是想要又不敢要。一些地方为了项目不惜借债,外债压力很大。

  由于资金紧缺,乡镇干部连常规的下村联系群众也缺乏积极性。陕西省潼关县安乐乡党委书记鲍明侠说:“每月8000元左右的经费只能勉强维持乡镇运转,干部到村都是自己开摩托、搭巴士,费用个人承担。下村越多,亏空越大。”权责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

  考核评价错位 群众工作“动力”不足

  干群关系疏远,原因在干部。但干部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

  多地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现在上级部门对基层的考核,主要看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信访维稳等经济社会指标,至于干部与群众关系好不好、联系群众勤不勤,这些指标很难“量化”,干群关系好也难以成为基层的政绩,这直接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对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不足。

  “如果只埋头做群众工作,与领导接触少,领导不了解你,将很难获得提拔升迁的机会。” 西部某省的一位乡镇干部说,一些干部在乡镇干了一辈子,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打交道,可临到退休连个科级待遇都没有,实在让人寒心。

  “对于一些基层干部来说,宁愿得罪一百个群众,也不愿得罪一个领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镇党委书记对记者说,之所以会出现基层干部“联系领导多、联系群众少”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基层干部的乌纱帽掌握在上面,提不提拔由上面说了算;考核评价权在上面,干好干坏上面说了算;资源也掌握在上面,项目资金都是自上而下安排。干部要想出政绩,与其问需于民,还不如在上面动心思。

  四川省盐源县县委组织部长沈海涛表示,中央规定干部任用向基层倾斜,但要有操作性强的机制保障,才能保证政策长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现在一些乡镇干部看不到希望,再加上乡镇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不少人有早点离开基层的想法,想方设法往城里走,根本静不下心来做群众工作。”沈海涛说,在政绩考核上,我们应适当弱化经济发展指标,增加可以量化的群众工作内容。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