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学者谈“下”基层:反映主仆角色颠倒鱼水关系错位(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8月24日 01:18 来源:央视《新闻1+1》 参与互动(0)

  解说:

  8月13号下午3:30,几乎一天里最热的时候,苏州市交通局局长邵建林蹬上了一辆没有空调的108路公交车。刚开出没多久,驾驶员陆师傅就已满头大汗。

  邵建林 苏州市交通局局长:

  师傅,你这边还放两个馒头啊?

  陆师傅 苏州108路公交车驾驶员:

  我们下班要七点钟了,半路上垫垫肚子。

  解说:

  事实上邵局长亲身体验没空调的蒸笼车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应市民的邀请。8月8号,在苏州电视台“对话苏州”节目录制过程中,交通局长邵建林和在座的市民进行了现场交流。

  (2013年8月8日资料)

  片中主持人:

  您平常会主要选择公交出行吗?

  邵建林:

  讲实话,我真的很少有机会。

  解说:

  节目还提前准备了反映苏州公交各种问题的片子,在现场播放。其中就包括部分公交车没有空调的问题。

  乘客:

  我都要晕了,乘了一个多小时,水都喝了三瓶。

  乘客:

  我现在要吐了,受不了。

  108路公交车司机:

  拼命喝水,包里背的都是水,高温,疲劳,容易中暑。

  记者:

  公交司机也中暑?

  108路公交车司机:

  那肯定的,大家都是人嘛。

  解说:

  片子播完,节目现场就有一位市民当即邀请邵建林也去体验一下108路非空调公交车。

  (2013年8月8日资料)

  翁国良 退休教师:

  苏州目前还有725辆非空调车。

  片中主持人:

  您看,他这个数字背的多熟。

  翁国良:

  要到2015年才能够全部完成更换,我很难想象,我们苏州经济这样发展,难道我家庭里边非要把吊扇超过了不能转了,我再去买空调。刚才讲到司机说他也是人,邵局长,你去坐一回、坐一趟。

  解说:

  五天后,邵建林局长果真应约登上了他很少乘坐的公交车,酷暑之下,很快他就满头大汗。

  乘客:

  司机真辛苦,满头大汗。我们上来了,马上就下去,司机一直在这车上坐。

  陆师傅:

  一出来这个车上温度将近45度左右,一出来马上出汗,衣服一圈开下来,不会干的。今年天特别热,今年是特别难受。

  解说:

  就是在这一趟公交车上,邵建林局长明确承诺,要提前一年将苏州市的非空调公交车全部换成空调车。

  邵建林:

  明年这个时候就是空调车,所以再委屈一年,大热天里,自己身体注意。

  白岩松:

  也要为他说声“好”,毕竟在人家将了一军之后,他真的去坐了,而且去感受这样一个温度,但是看刚才这个画面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小细节,我觉得局长够幸福了。这个车上人其实不算太多,而且能坐下来,不管多热,这种幸福感恐怕在高峰时期挤着的乘客一定会是羡慕。不管是苏州的局长还是北京那位局长,我们都先赞,都说了好,但是可不可以更好呢?我觉得还是有空间。

  不妨商量一下:

  第一,头几次去体验这种医院也好、公交也好等等,能不能先不叫记者。不让别人引起警觉,真心地去感受到现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也免得被别人指责,上了就叫记者,这不是作秀吗?为了避免这种作秀的嫌疑,不是彻底不叫记者,等你去了两三回之后,掌握了大量的情况,也拥有了一些数据之后,最后集中叫了记者去现场办公,把问题一、二、三四都说的清楚。这会儿不是作秀,而是要通过媒体去真正地解决问题,这是第一点。头几回领导去转悠的时候,最好不要叫上记者,但是之后要通过记者去放大这样一种影响,避免大家乱猜、乱说。

  第二,领导真要是去下基层,去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感受那些谁都早已经知道,只有你不知道的这种事,这样的话容易挨骂。比如说苏州的这位局长其实很棒了,但是我注意到,在他的这条新闻之后,还有很多的留言是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才知道,今年夏天这么热,苏州这么热,没有空调的公共汽车坐着会有多难受,不用您体验,一说这事就很清楚了。因此,很多的领导要去体验的时候,最好体验那些群众也是人人心中有,但是个个笔下无,你也通过体验找着感觉,找到了解决之道。这时候群众觉得一下子真有明白人和贴心人,大家想到了一起去,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当然我们也要去探讨,总被将军,然后再去不是很好,最好能变得更主动。

  另外,我觉得值得思考的两句话,先说第一句话,新闻媒体标题一说就是领导下基层,我们都为此鼓掌,但是“下”这个字究竟用的好吗?该用这个词吗?接下来我们也要连线一位嘉宾,中央党校的辛鸣教授。

  辛教授,您好。

  辛鸣 中央党校教授:

  你好,岩松。

  白岩松:

  您怎么看待下基层这个“下”字?

  辛鸣:

  岩松你是一个很敏锐的人,“下基层”这个词我们是经常用,但是坦率讲,它确实有点不太准确,因为下的潜台词是有上的,但按道理讲,本来不应该是上,什么是上?上应该是统筹兼顾,应该是胸怀大局,而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跟在机关大楼里待着。而且就算我们真要讲上,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的国家主人,人们群众所在的地方,才应该是上,所以如果说我们到基层,应该是上基层,而不应该是下基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反映了我们领导干部这种服务意识的淡漠,主仆角色的颠倒和鱼水关系的错位。

  白岩松:

  但是辛教授,我觉得我们也要值得反思,从媒体的角度来说,现在我就建议我们的导播把下基层的“下”字加一个引号,从现在开始,辛教授,咱俩共同呼吁,今后尽量少用下基层的“下”字。

  辛鸣:

  我想建议,仅仅纠结于用词的改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该是背后立场觉悟和感情的改变,只要立场觉悟、感情改变了,那么用词也就自然改变了。

【编辑:吉翔】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