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张曙光增选院士还原:曾组织30人帮其写专著(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18日 0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2008年奥运前夕,张曙光再次邀请院士们坐高铁

  在院士的争议声中柳暗花明的张曙光,很快又面临第二次考验——对他学术造假的举报。

  2007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投到了中科院,声称张曙光学术成果造假。

  “他的主要‘著作’是假造的,其中两部‘著作’是今年二三月份由铁道部官员出面,召集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同济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数十位教授、研究员,住进北京的高级饭店,突击编写,限期完成,然后署上‘张曙光著’突击出版而成。”举报人在信中写道。

  跟信件一起寄出的,是一份包括多达30人的《专著编写组专家通讯录》,上面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方式一应俱全,职务职称涉及铁道部副司长、副处长及高校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等,专业领域则跨越机车车辆、热能动力、安全工程、车辆工程、信息、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

  这名举报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份名单,他是从编写组一位有正义感的人士那获得的。

  事实上,对于“学术成果是不是张曙光的”,院士们也早有怀疑。王宇说,看到张曙光那两本厚厚的学术著作,大家都表示惊讶:“张曙光平时忙于高铁建设,那么忙,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写书?一写就写两本,还这么厚。这些书,真的是张曙光写的吗?”

  院士们都有撰写学术著作的经历。王宇说,写一本同样篇幅的著作,他们至少要花一两年时间,而张曙光一年就出版两本那么厚的著作,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两本都注明为“张曙光著”。

  “这个分量就很重了,说明这本书完全是他一个人写的,是他一个人的成果。”王宇院士说。

  但院士们认为,动车是工程性很强的项目,张曙光肯定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撰写专著要求作者能有大量的时间安静下来,张曙光可能吗?

  针对质疑,中科院成立了调查组,展开了调查。

  上述举报人称,他原本是中科院调查组寻访到介绍情况的人选,他也准备如实讲述他所掌握的情况。但当时单位出于铁道部的压力,要求他赶紧买机票,离开北京。

  院士们说,最终,中科院采取了“组织”对“组织”的方式,要求铁道部进行调查。铁道部声称,学术成果的确是张曙光的,“态度很肯定”。

  卢强说,既然铁道部这么说,我们又没有别的依据,“那我就只能选择相信铁道部调查结果”。

  不过,调查结果的公布,并没有完全打消院士们的疑虑,多名院士依旧对“著作”是否为张曙光所写存疑。

  多名院士称,也有院士在评审会上力挺张曙光。

  有院士回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沈志云就在会议上说,张曙光不仅狠抓高铁的技术,也非常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张曙光的“专著”《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中,就有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沈志云院士做的序。他在序中这样写道:“张曙光同志长期从事中国机车车辆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工作,不同岗位的历练使得他不仅洞悉世界高铁技术发展的技术前沿,而且深入了解中国铁路和机车车辆装备业的实际情况。”

  熟悉院士评选工作的人士都知道,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壁垒,即使在同一个学部,院士们仍然有“隔行如隔山”之感,在同一个领域的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人。因此,一些资深的、有话语权的院士,具有不小的主导权。如果由他们来介绍甚至力荐候选人,效果会比较明显。

  但“力挺”,并没能说服技术科学部里大部分院士。结果出来,张曙光以7票之差败北。

  院士评选两年一次。2009年,张曙光卷土重来,势头更猛。上一次,他的代表性重大工程是动车,这次,他的工程成果则为高铁。

  2008年奥运会前夕,京津高铁正式运营以前,张曙光再次邀请院士们乘坐京津高铁。从高铁上下来,不少院士很兴奋:“感觉刚上车就到了,真快呀。”

  这次评审中,张曙光的“学术成果”又增加了厚厚的两大本,即《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系统调试技术》和《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不过这一次,他汲取了教训,注明是“主编”而非“著”。

  一些原本心存疑窦的院士,这次心若烛照了:“一个人怎么可能又在一年的时间内做出那么厚两大本学术著作?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一次,针对张曙光的资格问题又引起院士们的争论。但有院士提出,既然上次已经讨论过了,这次就不要再为这个问题纠结了。

  2009年11月,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一次,沈志云院士因年届八旬,按院士章程,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不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

  王宇告诉记者,会议上有位院士提出,张曙光在参评院士期间,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沈志云。记者向这位院士作求证,但他不愿再作评论。

  这一信息引起了极大反响,有院士认为此事荒谬:“他连在职的博士都没有毕业,怎么能当选为院士呢?”

  但也有院士不以为然,卢强就认为,在职博士研究生不影响院士评选。“没有说院士非得是博士毕业呀?我不也是博士没读就当上院士了吗?我们那时候哪有博士啊?”

  有院士质疑:“中国高铁不是从国外引进的吗?到底有无创新?创新有多大?”

  也有院士认为,不论中国高铁是不是从国外引进,但速度要比日本、德国的快,这说明中国高铁还是有创新的,“引进消化再创新也是创新嘛!”

  有院士回忆,正当院士们为张曙光的院士资格争论不休时,评审会议的主席说,讨论到此为止,请各位院士根据自己的认识投票。

  结果,张曙光再次以一票之差落选。据庭审中的表述,他因此“特别沮丧”。

  2011年,又到院士增选年。但是,这年的2月28日,他被停职审查,院士梦戛然而止。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