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张曙光增选院士还原:曾组织30人帮其写专著(3)

2013年09月18日 0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中国败类”

  令公众惊讶的是,一个花巨资“运作”院士,组织大规模团队给自己当“枪手”的人,为什么能离自己“觊觎”的院士头衔那么近?有没有院士被收买?

  有知情人士说,张曙光利用手中掌握的庞大资源和审批权力,为院士拉课题、搞合作,笼络了不少院士,而这正是“高官”院士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用权力换赞成票”。

  查阅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简历,记者发现,清华的院士在这个学部人数有近20人,清华的院士也因此备受张曙光重视。

  清华大学也承接不少铁路项目,如朱静院士课题组主持的“动车组告诉车轴研制”,潘际銮院士主持的“京津高速线钢轨闪光对焊及热处理工艺的研究”,李军教授主持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自主创新”,温诗铸院士主持的“齿轮箱润滑及选用标准研制”,等等。

  但是,并不是有铁路项目的院士就会支持张曙光。上述项目主持人中,一位院士就明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根本就不相信张曙光的学术成果,没有投票支持张曙光。

  他说,另一位清华院士,也有铁路项目,却在评审会议上对张曙光表示了强烈质疑。

  卢强院士却坦言,他对张印象不错。

  他兴奋于自己的科研成果被运用到了高铁上。他说,在一次邀请清华大学几十名教授体验和庆贺动车组快捷和平稳优点的大会上,卢强问铁道部有没有做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铁道部有人回答说没有。卢强说,这可不行,为了保证高铁的安全性和降阻节能,必须要做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

  会后,张曙光找到卢强,对他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一周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项目立项。卢强说,为此,北航老校长很高兴,“他说,太好了,北航以前想要进入高铁项目,但进不去,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卢强说,这个项目立项速度之快,让他们颇感意外。

  更意外的是这个项目成果很快被运用到了高铁上。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向铁道部提交了项目报告。卢强在体验京津高铁时,被安排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在项目报告中,卢强建议受电弓由原来的方形改成椭圆形,建议去掉起装饰作用而破坏了列车的流线型窗户。

  据卢强转述,张曙光指着受电弓说:“看,根据你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把它改成椭圆形的了,而且窗户我们也去掉了。”

  和卢强一起去的北航老校长激动地对卢强说,我们的项目报告提交上去,这么快就变成实际应用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如此快速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啊!

  经历此事后,卢强认为,张曙光很能干,抓高铁抓得狠,值得支持。

  除清华外,从2009年起,张曙光就以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的身份出现在该校校园新闻中。张曙光有部分论文和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共同署名。沈志云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办人、主任。《专著编写组专家通讯录》显示,有多达7位来自西南交大的科研人员参与撰写了张曙光的“专著”。

  记者致电沈志云院士,想就上述情况进行核实。他说,已经向某媒体发送了一份公开声明,不愿再接受其他媒体采访。

  张曙光除了“公关”外,有没有直接“用钱”?毕竟,在9月10日的庭审上,公诉人指控,张曙光为了“运作”院士,共索贿2300万元,这笔钱有没有可能落入院士的口袋中?

  王宇也质疑:“这2300万是怎么花出去的呢?我看到报道说,他找了30个专家给他写专著,他邀请这些专家要钱吧?再就是请我们去坐高铁也要钱,但这都要不了多少钱啊。那剩下的钱花在哪里了呢?我也很疑惑。”

  但他认为,科学院没有不公正之风,“我们很多院士都对张曙光的参评持怀疑态度”。

  卢强也说,中科院的院士都是很清廉的,“平时连收小礼物都会很谨慎,出去讲课,做一个科学讲座,讲一个上午也就不到2000元。我认为他不可能花钱打点中科院院士。”

  “像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院士,你要是敢把信封给他,他会当场把你骂出来。”卢强说。

  他又补充道:“你要是给钱,他不打110就够意思了。”

  程时杰院士2007年跟张曙光在同一个学部竞争,他顺利通过。2009年,他对张曙光有投票权。他说:“2009年我也只是第一次参加投票,至于有没有贿赂我不清楚,但不至于贿赂像我这样资历比较浅的。”

  但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如何看待张曙光‘运作’院士一事”时,刘友梅院士没有客气,他先强调,“这是少数人在干扰这个事,也不是说多数人是这样的,要正确对待,不能认为院士制度不合理”,然后,他话锋一转:“这些都是中国的败类,包括也有院士的败类。”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

  (原标题:张曙光增选院士过程还原)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