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分析称京津冀联合“治霾”关键是背后利益调整(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1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如何“联防”

  “在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面前,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10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中强调。

  23日的会议参加者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6省、区、市,几乎各地都面临自控和联防的双重难题。

  以淘汰落后产能为例,《京津冀细则》要求,到2017 年底,北京市要调整退出高污染企业1200 家;天津市的钢铁产能、水泥(熟料)产能、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分别控制在2000 万吨、500 万吨、1400 万千瓦以内。河北省则需要压缩淘汰钢铁产能6000 万吨以上,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100 万吨以上。

  对于燃煤污染这一重要污染源,《京津冀细则》也明确,到2017 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需要压减煤炭消费总量8300 万吨。其中,北京市1300 万吨,天津市1000 万吨,河北省4000 万吨,山东省2000 万吨。

  这一指标让各省市普遍感到压力。有媒体透露,《防治计划》近半年的调研起草过程中,也不乏部门间的争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京津冀三地官员也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就调控指标“讨价还价”。

  “各个地方肯定会提出各自的诉求,哪些可以做到,哪些不能做到。”参与《防治计划》相关研究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出台的《防治计划》目标,距离中央最初的期望,在某些指标上确有缩水,“压煤的目标和总量上,中央原本希望压缩30%,但最后各地指标都有一定缩水。”

  柴发合也持同样观点,在他看来,即使是多番讨论后确定的目标,也都是很高的目标,并非轻易可以达到。

  姜克隽建议,现在一定要把环境作为硬性指标放在经济目标中考虑,“北京已经在逐渐改善,但要做的更多。对于天津和河北,现在要开始能源转型,煤炭比重要明显下降。”

  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北京市是最受关注的,河北却是最关键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称,根据他和他的团队得到数据,北京PM2.5来源中,30%~40%来自于区域之间的协同“贡献”。

  在学者看来,跨区域联防联控此前也有过,但多停留在某些“特殊时段”。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晋蒙鲁6省(市、区)曾实施联防联控,大气质量创下近10年最好,但在之后的几年间,区域联防联控仍未能作为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目前仅实现了极端天气下联防联控,比如今年2月份遇到的北京大面积雾霾,实现北京包括周边的一些企业关停,而一旦是非极端天气,雾霾并不非常严重时,还很难跨区域联防。

  不过,从近期动作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压力之下协作的步伐明显加快。8月2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会议召开;9月1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10月23日,6省、区、市再次在京召开会议,明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要坚持这种会商制度,各地在讨论各自对策的时候,也有很多交互的作用。”姜克隽透露,今后,在新机制下,北京等6省区市将执行一系列工作制度,包括信息共享制度、空气污染预报预警制度、联动应急响应制度、环评会商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