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发改委:“十三五”或让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24日 07:4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刺激政策

  不因一时经济波动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

  对于近期因经济增速放缓而被市场重新提起的刺激政策问题,李朴民昨日表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和就业不滑出底线,物价涨幅不超出上限,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就不会改变,不会因经济一时的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

  李朴民认为,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开局平稳、总体良好”。从长期来看,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新的有力支撑和难得的机遇。

  他表示,中国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去年积极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成功战胜经济下行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李朴民同时指出,还应重视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的风险,绝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解读:

  根据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我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速是7.4%,比7.5%的预期指标低0.1%。。

  随后,市场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入解读,并对是否需要重新出台刺激政策有过争论。部分人士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短期的刺激措施,而另一些人认为,从基本面的指标来看,经济还处于运行的合理区间,不需刺激政策。

  李朴民昨日在发布会上对这一市场敏感问题进行回应,他强调了不会因为经济一时的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

  人口政策

  将对人口问题提出系统对策

  徐林在谈及“十三五”规划中人口政策时表示,围绕人口问题,不光是生育政策的问题,还包括老龄人口的问题,“十三五”规划都要有系统的应对之策。

  徐林指出,中国的人口状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现在每年都在减少两三百万人,这对中国劳动力的富余程度,对劳动成本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对未来的发展也会有明显的影响。有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徐林认为,“十三五”的时候应该对中国的人口政策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能够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但这些问题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大家已经看到一些微小的变化,比如‘单独’可以生二胎的变化,已经在做人口政策的调整。”徐林认为,“十三五”围绕人口的问题,不光是生育政策的问题,还包括老龄人口的问题,都要有系统的应对之策。

  解读:

  作为发改委昨日公布的25个重大课题之一,“十三五”规划关于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问题不但关乎我国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也关乎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是人口政策中最受关注的一环。在“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社会上对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乃至生育政策更大程度的开放抱有预期,甚至有人开始推测生育政策演变的时间表。而“十三五”中对于人口政策的规划无疑将对此给出重要的政策信号。不过,从具体表述来看,鉴于这一问题的敏感性,发改委人士昨日在发布会上对此问题的回应显得较为小心,未对此发出明确的信号。

  京津冀

  京津冀发展规划应会按期出台

  对于近期热点京津冀规划,徐林也在发布会上作出回应,京津冀规划目前由发改委地方司和京津冀三地政府,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应该会按期出台。

  不过,徐林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他看来,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多是需要通过建立体制和机制,即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上述基础上,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徐林称:“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十三五’面临一个如何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