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购房者挑剔还是政策不完善 北京自住房遭高比例弃选(3)

2014年09月17日 13: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对于房屋质量,开发商也作出了回应。“要分清楚房屋的质量和品质,房屋质量是指在建设过程中所用材料和结构方面出现问题,如钢筋混凝土的标号等不能出差错等。在北京,一般的开发商不会在这方面省钱,有的项目出现房屋质量问题可能并不是开发商有意而为之,问题还是开发商主动查出来的,所以可能是供应商方面出现了问题。盖一栋楼的成本非常低,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省钱”。

  对于3次弃购取消相关资格的政策,这位销售主任认为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但个人特别担心“误伤”一些有购买刚需的人,使他们买不到房子。“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心为民,在网上申请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政府完全考虑要方便老百姓、不折腾老百姓。为保护消费者,一次申购通过网络两分钟就可以。然而对于开发商而言,为卖5000套房子,还得租一个体育场对申请人信息进行资料核验,场馆200位工作人员共同工作,历时29天,共服务30万人。公证处收费也很贵,一天要价1万~2万元。企业也是法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企业。”

  自住房究竟解决什么问题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认为,造成购房者弃选的原因有很多,有购房者“打酱油”的心理因素、有制度因素、有质量因素,更有户型等原因。但是自住房弃选率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不完备。虽然政府在不断出台政策企图解决问题,也一直在与业界进行沟通,消费者通过业界将自己的声音传达给政策制定部门,使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如之前购房者普遍反映的摇号规则也进行了改进。但是,当企业在成本和利润之间无法选择的时候,只能向成本伸手,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开发商只能尽量降低成本让自己有利可图,所以才会有各种老百姓不满意的户型和环境。

  陈志认为自住房是调控逻辑下的产物,不是民生保障下的产物,是为平抑房价出台的。

  中国的年度GDP为40~50万亿元,但是M2(广义货币)却高达110多万亿元,其中隐藏着许多问题。“房价是买卖双方的交易信号,调控房价用处不大,要做到真正回归市场,就应该让市场来说话,要尊重规律。”陈志认为更应该做的是让低收入人群迅速增加自己的住房支付能力,这属于收入问题。在政府向企业压价格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保持盈利,只能向成本要空间。制度应该让开发商有合理空间。政府是代表全民来收取土地出让金,完全可以利润最大化,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反哺。相关部门不应该把个人政绩放在首位,这种官本位的思想不可取。

  对于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自住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认为,弃选比例高的原因是自住房的定位不准,既不能算有政策扶持的保障房,因为购房者没有收入上限的限制,与普通商品住宅没有区别,但是由于其价格低于周边商品房的30%,也不能算普通的商品房。

  实际上有些自住房跟市场价格基本是持平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会高一些。另外自住房既然享受了政策的优惠,而在上市方面又和商品房一样,只是在5年内不能交易出售。上市之后好像又没有增值收益的分成考虑。“自住房政策,大家觉得是一个怪胎,既不像商品房也不像保障房。”汪丽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今年上半年北京交易量下降,跟大家对房地产大势的预期有关系,也可能与自住型商品房的走势不清晰有关系。很多人在摇号之后出现了弃选的现象。从弃选情况来看,至少反映一部分刚需人群在进行认真比较后放弃了自住房,在自住房与普通商品房的比较中,最终选择了普通商品房。相比自住房,商品房在地段和房型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自住房没有价格优势和地段优势,老百姓肯定不会选择。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马蕾、焦静为化名)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