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美军重返亚太不会形成新冷战时代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08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将部署亚太地区的美国海军独立号濒海战斗舰。
资料图:将部署亚太地区的美国海军独立号濒海战斗舰。

  6月2日,美军在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后,紧接着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今后,美国要把60%的军力部署在亚太地区。6月3日,美军重新进入越南金兰湾。

  如何看待美国重返亚太?如何面对美国军力在亚太的强力的部署?

  高调宣布重返亚太 不乏炒作嫌疑

  美国高调宣布在亚太的军力部署,媒体也有很大炒作成分,而美国似乎也乐意看到这些问题被热炒。

  进一步分析,首先应该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高调宣布在亚太的军力部署,是在传达着怎样的信息?美国重返亚太,会给这一地区的战略格局形成怎样的变化?如何面对美军在亚太的强力部署?

  美军重返亚太 意在巩固全球霸权

  美国高调宣布的一系列动作,实际上传达了两层信息:

  一是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已经进入实质化阶段。所谓重返亚太的话题,在美国的战略圈里讨论已不是一两年了,但在此之前更多的是处于研讨状态。现在来看,这个阶段已经结束,美国的战略决策层已经确定下来,要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现在对在亚太军力的调整、部署和加强,实际上是表明美军所谓重返亚太的战略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操作性、实质性的阶段。

  我们今后还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断地接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要把“重返亚太”这四个字从纸面搬到实际的层面上。

  二则表明美国越来越多的依靠军事力量的优势,来维系它的地区乃至全球的霸权。美国在维系自身的优势和霸权地位时,基本上多种手段并用,包括经济、金融、外交、政治,以及军事。其中,军事并不是一个“打先锋”的角色,而是最后的牌。但是这些年来,美国越来越倚重于军事力量,这也表明,美国手中的“牌”在逐渐衰减,经济、金融、外交、政治的运用能力在衰退,因此军事能力方才凸显出来。于是,为了维系自这种优势和霸权的地位,美国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带来一种更加不安定、更具有对抗性和更加危险的结果。

  美欲在亚太“搅局” 坐收渔翁利

  那么,美军重返亚太和在亚太地区强化部署,会这个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此有很多疑问:美国人会不会在亚太地区打仗?亚太地区会不会因此进入到新冷战时代?随着美军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亚太地区的国家会不会形成“选边站,一边倒”的状态?

  关于美国会否在亚太地区打仗,从逻辑分析,可能性并不大。军事力量历来都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手段,而美国以前在这个地区打过仗,且吃过亏,所以它不会轻易做出这种决策。

  然而,就目前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的态势来看,美国更多的是在造势,把火烧的越旺越好,把势造的越大越好。这样就不难让人联想到美国的第一选择应该是通过他的军力部署形成一种“站脚助威”的态势,使亚太地区固有的一些矛盾纷争进一步的强化激化,形成别人对抗,别人打仗,而美国当仲裁者的局面。获得了仲裁者的角色之后,美国人就可以从这些地区纷争中获得渔翁之利,应该说这种结果是美国人的最佳选择。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在亚太打仗,并不是美国的首选方式。

  美军重返亚太 不会形成“新冷战时代”

  那么亚太地区会不会因为美军重返亚太,加强在这里军力部署,从而在这个地区形成“新冷战时代”呢?

  这种可能性也并不很大。因为要形成所谓的“新冷战时代”,必须有一个对抗者。就现实来看,这个地区的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国并不希望和美国形成直接的对抗。且在亚太地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其他的方面,他们与美国的交集相当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形成强力的对抗,那么受损的不只是亚太地区的国家,包括美国,它也会在不同的层面上受到创伤乃至重伤。这对于美国人来说,显然也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实际上对于美国最佳的选择,还是要把亚太的这盆“水”搅混,把这个地区搅乱。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