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空军电子战训练基地深居大漠 具有实战效能(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12日 13: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中国空军战机编队进行战术演练
资料图:中国空军战机编队进行战术演练

  转型——全面迈向信息化

  从阿富汗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世纪之初的两场局部战争,初露信息化战争形态端倪。

  登高望远。党中央、中央军委敏锐意识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胡锦涛主席郑重指出:要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强军务必兴训,兴训才能强军。2006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

  制定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意见》,重新修订颁发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围绕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人民解放军以空前的力度,开始了全方位、大跨度、多领域的探索。

  这是一次全面的历史性的转型,与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转变的同时,政治、后勤和装备诸领域也同步协调地行动起来——

  2003年,中央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如今,人民军队干部本科学历上升到80%,研究生上升到20%,双学士飞行员、博士舰长、硕士博士师长军长正越来越多地涌现……一支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人才方阵正在崛起。

  2007年,中央军委颁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明确提出“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的目标。从研制配发第二代新型后勤装备体系,形成由单兵保障到战略战役支援保障相互衔接的陆军后勤装备系列,到建立野战后勤指挥、远程医疗等一系列后勤装备信息化系统,10年来,我军后勤装全面实现更新换代,同时,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第三代后勤装备体系论证预研已全面展开。

  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进步:随着一批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精确制导弹药、电子对抗装备陆续装备部队,全军武器装备综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人民解放军,正在信息化的征程上大步前行。

  砥砺——经受信息化战争洗礼

  “‘敌’跟踪!”“‘敌’导弹!”……国产新型战机的座舱里,显示被对手雷达搜索、跟踪或锁定的警告灯频频闪亮,那看不见却是无所不在的电磁波的冲击,一次次令战机飞行员悚然汗下。

  “红”“蓝”双方的一举一动,经由千百台探测器,通过如神经般密布的光纤通信网,汇入到了大漠深处空军某基地指挥导调大厅的大屏幕上。近年来,人民空军95%以上的航空兵和大多数地面防空兵部队,都在这个具有实战效能的电子战综合训练场接受了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

  “红剑”系列演习、“北剑”系列演习、“确山”系列演习、“神电”系列演习……在人民解放军的每一处训练基地,在复杂电磁环境和实化战的对抗中,一支支精兵雄师在其中经受着信息化战争的洗礼。依托各种训练基地开展实战化行动和对抗性演习,对部队战斗力进行考核验收,已经成为人民军队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2009年秋,一场名为“跨越-2009”的远程机动作战演练同时在西北、东北、中原和广东等地展开。来自沈阳、兰州、济南和广州四个军区的4个陆军师近5万官兵,远程拉动到陌生地域,与对手展开信息化条件下的对抗……

  2010年秋,一场名为“使命行动-2010”的跨区机动演习拉开帷幕。这是人民解放军首次组织的联合战役军团战略投送演习,也是首次由解放军总部统一筹划设计、三个战区同时组织实施的战役演习。

  总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演习全程贯彻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要求,实现了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有机融合,检验和锻炼了参演部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2011年3月,参加全军深化军事训练改革会议的近300名代表目睹了一场精彩的信息化演习——在跨越数千里的10多个训练基地,全军数十个作战单位通过网络同台对抗……

  聚焦信息化,对抗性演习已成为检验部队战斗力的主要手段;以光纤通信为主,以卫星、短波通信为辅的新一代信息传输网络陆续建成;侦察情报、指挥控制和战场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后勤和装备保障业务信息系统被广泛推广应用……

  聚焦信息化,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在变革中大幅跃升。(徐壮志)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