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保持常胜纪录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2)

2012年06月12日 17:1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斗胆直陈,驰骋大江南北,淮海战役立了第一功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大敌当前,粟裕先后又以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身份,挥戈上阵,驰骋大江南北,为解放全中国“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集结在临沂附近休整待机。此时,国民党军却集中了19个军(整编师)、49个师(整编旅),采取南北对进的部署,企图在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附近与华东野战军决战。面对严峻局势,粟裕和陈毅大胆地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他以两个纵队在临沂周边阻击南线之敌,并在运河上架桥,伪装华东野战军要西进,而将主力隐蔽北上,经2月20日至23日昼夜激战,全歼北线之敌7个师,连同南线阻击和地方部队作战,莱芜战役共歼敌7万多人,其中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以下将官17名,击毙2名。不仅取得了大兵团打运动战经验,而且创下解放战争一个战役歼敌的新纪录。战役结束后,陈毅在接见新华社记者时说:我军副司令员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3月,国民党将全面进攻改为集中兵力向陕北和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国民党军投入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他5大主力中的3个。在配置上,编成3个兵团,成弧形向鲁中推进,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与其决战或北渡黄河。作为战役指挥员,粟裕同陈毅一起制定了泰蒙战役计划。4月22日,在粟裕指挥下,我军首先发起了对最左翼的泰安国民党守军第七十二师的围攻,以吸引和歼灭其援军。但因敌军惧怕未敢出援,于是改为强攻,至26日全歼敌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部及两个旅,活捉中将师长杨文泉。5月22日,粟裕根据变化的战场情况,提出了改变以往先歼弱敌、翼侧或孤立之敌的打法,而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央切入,并运用隐伏于鲁南的第六纵队,切断敌南撤的退路,把蒋介石的御林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王牌”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割裂出来予以歼灭的大胆作战方案。陈毅认为这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从5月13日至16日,我军已在孟良崮山区夺占了大多数阵地。但在战役接近尾声,粟裕清点战果之时,却发现歼敌数与敌第七十四师的编制数尚有7000人的差距,于是他又命令部队严密搜索,果然在孟良崮和雕窝之间,发现了正准备突围的敌人,当即予以歼灭。孟良崮一役,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七十四师3万多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使国民党军转入守势,但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方针。为彻底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和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进军大别山,中央军委决定让华东野战军由内线歼敌变为外线出击,于7月1日实行三路分兵,对国民党军进行分路出击。面对局势的发展,粟裕不仅向中央建议扩大野战军,而且建议:陈毅和粟裕一同到外线指挥。8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军委和华东局发电,建议为更有力支援刘邓,将作战地域扩大到陇海路以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并以运河西岸为中心。毛泽东答复:“粟裕同志18日酉电极为正确……”随后,在中央领导下,粟裕带领所属部队力克开封,勇战睢杞,强破济南,智擒区寿年,活捉王耀武。一系列精彩绝仑的表现,“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然而,粟裕的眼光却投向了更大的战场,他的战争脚步在苏、皖、鲁、豫之间即将步出更为灿烂的画卷,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在决定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和战役过程中,粟裕以杰出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曾在关键时刻四次提出重大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第一次是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他向中央军委提议举行淮海战役,次日即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第二次他向中央军委提出:鉴于即将举行的淮海战役规模很大,建议请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次日又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复电:“整个战役受陈邓指挥。”第三次是1948年11月8日,他向中央军委提出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立即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国民党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中央军委次日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在战役中期,粟裕准确预见了徐州国民党守军逃窜的可能及其方向,并向中央军委及时提出了被采纳的第四次建议。

  淮海战役中,我军共投入兵力60万余人,其中华野的兵力达42万,占参战兵力总数的70%。这支大军在粟裕的指挥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而粟裕得心应手的指挥,往往凭借的是沙盘和地图,而且一坐就是几十个小时。在华东野战军机关,每个同志都知道,粟裕坐在地图沙盘前,他不喊,谁也不准进屋。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粟裕把握了大兵团作战的规律,战役第一阶段,他正确处理了作战方式的转换和各阶段的衔接,运用近迫作业的方法,突然袭击敌阵地,全歼包括黄伯韬在内的17个师。第二阶段,粟裕正确判断了杜聿明集团可能的突围方向,指挥华东野战军钳制、阻击、追击和合围杜聿明集团30万人于徐州西南的陈官庄地区。最后又在兵力不够情况下,力主华东野战军抽出部分兵力,先期解决黄维。第三阶段,他运用政治军事相结合的方式,于1949年1月10日全歼了杜聿明集团,并乘势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

  淮海战役是粟裕建议发起的,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他均提出了重要建议,对中央军委作出正确的决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正如张震所说,淮海一役,我中原、华东野战军并肩作战,60万对80万,以少胜多,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战役规模最大,歼敌数最多的光辉纪录。毛泽东称赞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刘伯承元帅在全国解放后对记者发表谈话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鞠躬尽瘁,为国家安危日夜操劳,乐将宏愿付青山

  进入1949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粟裕被认命为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3月又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务委员,具体负责华东军区工作。在5月中下旬,粟裕精心组织了上海战役。他首先考虑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如何解放上海,对党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和新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均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歼灭敌人,又要保持上海的完整。5月12日,他精心运筹,首战高桥、刘行、吴淞,诱使敌人主力部队至上海外围,然后发起对苏州河南及南市之敌的攻击,而后会攻苏州河北之敌。在解放上海过程中,他居然奇迹般做到了全市供电、供水没有间断,电话照常畅通。在创造大城市进攻作战奇迹的同时,粟裕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将目光投向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

  从1949年3月到6月,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粟裕:“请开始注意研究夺取台湾”,“准备占领台湾”。为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粟裕密切注视着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着重研究现代战争条件下陆海空三军配合的渡海作战的新战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套战前准备措施和作战方法。上海解放后,他准备抽调8个军用于攻台,而以第九兵团3个军作为第一梯队,立即投入战前准备。随后,由于金门、登步两战失利,加上国民党军部署的变化,他多次向中央军委建议调整部署,甚至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和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请示、汇报。

  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他认为,由于参战部队不仅包括第三野战军全部,还有其他野战军的3个军参加,已经成为全国全军的重大战略行动,对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将发生重大影响,建议中央军委直接主持此一战役,或请刘伯承、林彪来一位主持亦可,他作为华东军区领导人全力协助。毛泽东否定了粟裕的建议,宣布: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美国悍然出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企图以武力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将主要战略方向由东南转向东北。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并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通过陈毅向粟裕转达,明确要粟裕担任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就在粟裕积极准备迎接新挑战之时,由于长时间的紧张、疲劳和多次受伤,他身体状况已严重不佳,不得不进行治疗和休养。

  1951年,粟裕从苏联休养回国后,进入军队统帅部工作。先后担任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和第一政委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对国家的安危、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仍日夜操劳。他认真总结多年的作战经验,特别是根据国际形势和敌我态势,到总部工作不久,便向中央提出应首先确立国家总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军队建设的重点和原则。中共中央很快明确了当时亟待确定的战略性问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粟裕到军事科学院后,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他心系国家安危,身体力行,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对策与措施。他非常注重调查研究,经常到部队、边防、国防工程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受命深入海防进行调研,发现当时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国防工程方面存在某些严重问题,于是秉笔直书。当他于1970年如实完成调查报告时,有人提醒他说国防工程部署是经毛主席批准的,但粟裕还是据实上报。1979年,他的学术报告《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发表后,不仅在全军引起关注,也受到世界的关注。他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对军队建设的倾心和对军事科研的认真,正如他自己所云:“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高风亮节,二让司令一让帅,常胜将军留佳话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生系得几安危。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苦。”粟裕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党和人民对粟裕建立的功勋给予高度评价。但在功劳和荣誉面前,粟裕却又一次表现出“大将风度”,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二让司令一让帅”的佳话。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华中地区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4个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为适应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局面,统一指挥山东、华中的部队,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华中军区,并任命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粟裕为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对此,时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的粟裕“不胜惶恐”。他首先考虑到,张是中央委员,是该地区的最高首长,早在抗战初期新四军成立时,自己就一直是张的副手,现在抗战胜利了,自己反列老首长之前,更觉不安。于是急电中央,建议由张为正,自己做张的副手。最终,中央认为粟裕从战争和工作大局出发,考虑深远,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就是粟裕一让司令的经历。

  第二次让司令发生在1948年1月。中央军委拟由粟裕统率一、四、六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机动作战。以吸引国民党军25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从而改变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粟裕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多次“大胆直陈”,建议暂不过江,集中兵力打几个大仗。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把渡江时间推迟了4到8个月,同时决定陈毅到中原局、中原军委工作,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考虑到两大野战军合并时间不长,自己对山东部队情况不熟悉,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磨合,以便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于是,他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再次电告中央,请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自己担任副手。中央最终同意了他的恳求。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中央在讨论军衔问题时,考虑到粟裕的资历、威望和战功,毛泽东给予极高的评价: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的粟裕呀?蒋介石的几大金刚谁不害怕粟裕!但粟裕事前已上书请求坚决辞去元帅衔。周恩来感叹说:“粟裕两让司令一让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马上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将!”这样,粟裕没有当元帅,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并且是第一大将。

  粟裕大将作为军事家的丰功伟绩、作为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作为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作为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不只是当时华野的光辉典范,也是当代乃至今后全党全军学习的光辉典范。(原载:河北《党史博采》)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