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分析称美国积极推销南海行为准则遏制中国

2012年09月10日 11:4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希拉里的访华没有促成中美在一些战略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但有助于两国保持对话的势头,加强政策沟通,并对双边关系进行适度调控。

  9月4日至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与中方就中美关系的主要议题及有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进行会谈。这是希拉里年内第二次访华,也是她此次亚太6国之行中的第三站。访问没有促成中美在一些战略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但有助于两国保持对话的势头,加强政策沟通,并对双边关系进行适度调控。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频生摩擦。在国际事务方面,美方不满中俄联手第三次否决西方国家提出的联合国安理会涉叙利亚决议草案。在中国周边,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在本国领土设立三沙市横加指责,令国人相信美方在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拉偏架”。从国内政治看,美国总统竞选正酣,选举政治影响着美国政坛。在此背景下,希拉里访华受到两国媒体高度关注。

  在华期间,希拉里一方面赞赏两国关系“牢固而富有活力”,足以“开诚布公地谈论任何议题”,体现了希望减少中美战略互疑、维持双边关系稳定之意。但另一方面,她重申美国对亚太的安全利益,推销南海问题解决机制,敦促中国在叙利亚、伊朗等问题上与美合作,继续对华施压,揭示出美国将“亚太再平衡”战略聚焦于中国的意图,令人不得不审视其对华政策中防范、遏制中国的一面。

  首先,美国重申对亚太的安全利益,营造“针对中国”的态势。

  美国一直强调外交、军事、经济并举,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但在美国经济艰难复苏而中国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重心的背景下,这种“再平衡”实际上是以外交和军事一马当先。美国对安全利益的过分强调,以及对地区盟国“安全需求”的刻意拉动,使中美关系蒙上对抗性的色彩。

  美国有评论称,希拉里此次亚太之行“所到之处皆有‘中国元素’”。在她出发之前,美方作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的表态,即是为地区盟友打气。尽管希拉里出席的太平洋岛国论坛并非以安全问题为焦点,她访问印尼时正值东盟经济部长系列会议在柬埔寨暹粒举行,但美媒相关报道均无视地区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与合作的现实议程,而是高度渲染中美在南太平洋竞争影响力、东海和南海安全问题升温等所谓“威胁”,并赋予希拉里为地区形势“降温”的安全责任与道义使命。美方的实际行动反复证明,即便“遏制中国”不是“再平衡”战略的全部动因或目标,但至少“针对中国”已成为该战略的主要借口。这种干扰地区和平与稳定、拿中美关系前途来冒险的做法,其危害性是一目了然的。

  其次,美国积极推销“南海行为准则”,旨在形成对华制约。

  美国“再平衡”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便是大兴多边主义,加强与盟友及地区组织的关系,企图通过“建章立制”为中国树规矩。基于此,美国无视东海、南海岛屿领土主权争端问题对中国的敏感性,而是把辽阔的海洋空间作为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新阵地,先保持住争端问题的“低烈度紧张”,再出面充当“调解人”,实质上谋求海上秩序主导权,用美国所主导的地区多边主义制度来制约中国。

  希拉里此访强调和平解决南海争端攸关美国家安全利益,促请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确定对华共同立场,并鼓励“南海行为准则”的制定工作在11月东亚峰会之前取得“实质性进展”,她还拟访问2013年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文莱。这些预示着,美国正在把自身卷入南海争端,并将在未来相当时长期内对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外交努力进行牵制和干涉。

  第三,美国继续强调中美伙伴关系,并争取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合作。

  访华期间,希拉里避免与中方公开对抗,表达了一些软化中美正面竞争的论调,维持了继续发展伙伴关系和开展合作的基调。

  中美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共识,开展互利合作,继续发展积极务实的伙伴关系。相应的,在叙利亚、伊朗及朝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上,需要加强沟通,致力于克服分歧,合作化解有关问题的僵局,但这绝不意味着把自己的立场强加给对方。

  中国有句古话,“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美国不停止损害中国主权、在中国周边煽风点火的举动,制造出“围堵中国”的氛围,就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加深两国深层次的战略互疑。美国不顾中方一贯根据是非曲直公正对待国际事务的基本立场,一味要求中方在国际热点、难点问题上对其予以配合、合作,甚至冠之以“担当国际责任”的名头,这也提高了中方的警惕。(沈雅梅)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