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空军与一流大学联姻 未来飞行员万里挑一(2)

2012年10月12日 10:5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战略联姻”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飞行人才培养质量

  2011年9月13日,空军与清华大学“战略联姻”,开始联合培养新一代飞行学员。

  这天,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教室里,走进了一批充满朝气的“空军蓝”——由空军统一招收的32名学子在空军航空大学完成地面强化训练和初教机检验飞行训练后,奔赴清华组成首个飞行学员班。总政干部部领导表示,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标志着空军培养造就高素质飞行人才进入新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党中央、中央军委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思想。“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是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培养飞行人才的一个创举。”全国人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原校长李学忠说。

  清华大学素有“科学报国”、“服务国防”的光荣传统,近些年来,该校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参与重大国防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国防研究机构等措施,形成了完备的国防工作体系。“在空军与清华大学‘战略联姻’的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军委总部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总政干部部到空军专题调研,现场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傅爱国介绍说。

  “军民融合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对空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空中力量发展的新期待。”傅爱国认为,借助清华的优势,人民空军将驶入战斗力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家的空天安全将更加牢靠;借助空军的影响力和空军航空博物馆等国防教育资源,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将会进一步优化,其“科学报国”、“服务国防”的光荣传统也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空军与清华实现‘战略联姻’,有利于从源头上提高飞行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研究空军历史和空军战略的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王明亮表示,当前,中国空军正处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航空向空天一体、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变的关键时期,着眼于新一代武器装备需求,把综合素质优秀的飞行学员,集中选送到清华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可以从源头上提高飞行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起点,造就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实的文化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飞行人才。

  “空军人才建设大思路,深刻影响着清华大学。我们一定站在国家战略和国防安全高度,扎实做好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工作,逐步深化与空军的全面合作。”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说。

  “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是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期待。”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的这番话,同样道出了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和北航党委书记胡凌云的心声。3所名牌大学的领导表示,为空军培养飞行员,就是为国家储备胜利和平安。在事关国家利益、国防安全的问题上,“本校将竭尽才智”。

  飞上蓝天须“始于足下”

  万米长跑、冲刺、折返跑、滚轮、旋梯……与所有未来的蓝天骄子一样,开学一个月了,除上文化课外,清华大学“飞行学员班”学员潘万奇和董阅每天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体能训练。别人说体能训练枯燥乏味、辛苦异常,但他们却一点没有这种感觉,还从体能训练中找到新的动力,“训练得多,我们的身体素质就比别人更好,这既是当一名优秀飞行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也是追求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与他们相比,2011年走进“清华园”的牛江鹏等32名飞行学员,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学长了。在清华结束第一学年学习后,他们来到空军航空大学,开始15天的暑期野外强化训练。

  他们来到长白山的茫茫林海里,判定方位、按图行进、隐蔽接敌……在20个高难度、高强度的对抗课目演练中,飞行学员们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地貌设障、转移和施救。

  深山野坳,大家在密林深处用伞衣和伞绳搭建起简易帐篷。肚子饿了,就挖野菜、吃野果……在“走、打、吃、住、藏”训练中,学员们完成徒步机动、战备等级转换、紧急出动、战术演练、军事体能演练等课目的强化训练。

  “通过野外强化训练,学员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身上的军人气质开始显露。”清华大学“飞行学员班”教导员王俊峰说。

  “建功空天,始于足下。要以一颗感恩之心,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工作,不负人民期盼,不负空军厚爱。”清华大学2011级“飞行学员班”的倡议,道出了在3所大学就读的未来蓝天骄子的共同心声。(申进科 杨振 黎璇)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