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中国巨浪1导弹研制过程 试验条件一穷二白

2012年10月19日 09: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资料图:中国巨浪1导弹发射。
资料图:中国“巨浪”导弹发射。

  “两弹一星”元勋、我国固体战略导弹事业的开创者黄纬禄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曾经承担巨浪一号研制任务的“大家”。

  10月12日上午,黄纬禄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北京科技园里隆重举行。

  30年前的这一天,正是在黄纬禄的带领下,以现今的第四研究院四部为总体的中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弹道导弹——巨浪一号的水下发射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此,中国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蛟龙”出海,带来的是雷震海天的荣耀与自豪。在30年后的这一天,400多名曾经参与过这个型号或正在参与新的型号研制的工作人员相聚一堂,一起纪念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在铭记的背后,太多的东西不能被遗忘。

  巨浪一号的研制始自1967年。在没有国外任何技术援助和缺乏固体型号研制技术力量及研究条件的情况下,研制团队开始了固体战略弹道导弹的攻关与研制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想象我们当时的试验条件是怎样的一穷二白。”当年参与研制工作的李高风说。

  有的单位在“干打垒”土房中,生着火炉搞科研,一些综合性的大型地面试验只能在废弃的食堂里进行。而研制人员吃的是“钢丝面”,喝的是“沙子水”。

  当时担任某机构主管设计师的陈孟荦说起他们用过的计算工具更是感叹不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电动计算机、模拟计算机,其中,模拟计算机的体积是10个大立柜的总和,功能不及现今拇指大的计算机集成芯片。

  李高风还记得,当时为了算综合频率,他们用量角器一个点一个点地描绘在透明方格纸之上。而现在的电脑一秒钟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当时要花上5~7天。

  导弹要由潜艇水下发射,对研制团队来说,首先必须解决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当时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完全是一片空白。

  王骐负责水下发射某技术研究,当时的一道难题是:导弹水下发射要做相关试验,却没有做试验需要的传感器。

  没有办法,王骐和同事们只好按照教科书上的方法,用水银、玻璃管做压力测量。但是当时的条件很差,特别订制的玻璃管都裂了,水银撒了一地。整整3天,大家就蹲在地上用容器一点一点将水银收起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人员还是一点一点地拿到了巨浪一号水下发射技术需要的基本参数。

  巨浪一号成功了,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院士做了一首诗:“固体型号铺路石,机动发射首列车,战略导弹核潜艇,自力更生一凯歌。”

  而对这些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试验成功,每人仅发一瓶老陈醋或竹叶青白酒作为奖励。

  让参与过巨浪一号研制的工作人员自豪的是:巨浪一号是在没有借鉴、没有仿制对象的情况下,完全由自己摸索出来的。

  尽管30年过去了,可这个完全的自主创新留下的“财富”还随处可见。

  当年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单位共有109个,3万多人,涉及全国19个省市、10个工业部门。如果没有科学的协调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创造性地提出了“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个共同”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至今被航天系统沿用。

  巨浪一号可总结的不仅仅是这一笔“财富”。在王骐这名航天老专家看来:“巨浪一号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就是贯穿始终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记者 原春琳)

  相关报道:
          巨浪一号研制内幕:独创发动机头朝下试车妙招
          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图)
          导弹视频引猜测 大陆新“巨浪”美台摸不清
          美媒臆测中国将试射反卫星导弹 称可重创美军
          媒体称中国可用弹道导弹摧毁驻日美军尖端战机
          外媒:中国新型制导炮弹射程100公里 堪比导弹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