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加快海上防卫部署 为建准海军陆战队铺路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24日 09:1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期日美频繁举行联合军演。
近期日美频繁举行联合军演。

  新闻背景

  据日本富士电视台20日报道,日美计划于11月初举行联合军演,为了避免刺激中国,将取消原定后半程实施的在冲绳无人岛上举行的联合“夺岛”军事演习。

  不过,另据日本媒体最新透露,“夺岛”演习仍在筹备中,只是实施场地改为其他地方。

  接二连三与美军联演

  日本新闻网报道称,日本和美国原计划从11月5日开始,以九州地区和冲绳列岛为中心,在全国各地举行大规模的岛屿防卫联合实弹军事演习。日本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全体参加,美国也将以驻日美军为主,出动陆军和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参加,总人数将达到1万余人。演习计划包括:夺岛和海上防御作战、空战;导弹攻击与拦截;兵员、战车、武器的联合运输演练。两国试图借此次演习让军队熟悉地理环境,以备在钓鱼岛周边发生纷争时能有效应对。

  而演习的重头戏,将是在冲绳县渡名喜村附近的入砂岛实施的实弹夺岛演习。这也是日美首度在日本境内实施夺回离岛的联合军演。今年9月,日美曾在关岛和天宁岛基地演练夺岛。两国军队每年都会举行联合演习,但如此紧凑地展开以离岛防御为主题的军演,实属罕见。入砂岛距离冲绳市区那霸约60公里,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空军的射击练习场,也是直升机训练投弹的军事用地。

  报道指出,美国政府担心,这次的联合夺岛军事演习将会给中日紧张关系增添危机。日本政府内部也出现了慎重的声音。日本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这是首相野田的意向”,一旦实施军演必将因钓鱼岛的敏感问题而引起中方强烈反应。

  同时,由于美军“鱼鹰”战机进入冲绳普天间基地,数月以来当地反美情绪不断激化。加之,近日又发生美军士兵轮奸冲绳女性的问题,这让冲绳县民众对于日美两军在冲绳县的入砂岛实施实弹夺岛联合演习感到反感。综合因素导致日美两国决定取消这一次夺岛联合军演。

  轮流派人向美军取经

  《产经新闻》报道指出,在9月底的日美夺岛联合演习中,日本自卫队对最简单的两栖作战训练都“感到出乎意料”,这也无疑刺激了正努力加强“西南诸岛”防御的防卫省。NHK电视台报道称,日本当局已经决定每三个月,轮流派遣陆上自卫队到冲绳的美国海军基地,学习策划防卫岛屿演习作战。这是为了配合日本的中长期防卫计划,把重点转移到西南部离岛的防卫上,以及为建“准海军陆战队”铺路。

  据悉,在今年2月举行的“铁拳-2012”日美联合军演中,“西部方面普通科连队”还登上美军“贝里琉”号两栖攻击舰,学习在复杂气候及海况下的作战技能,据说还体验了在13摄氏度的海水中使用脚蹼推进,同时以双手持武器进行秘密潜入。美国《时代》周刊9月则披露,日本陆上自卫队约40名官兵于8月中旬开始与驻扎在冲绳岛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1远征部队一同训练。日本自卫队人员在关岛接受一系列两栖作战训练,包括驾驶装甲车登陆海滩、利用小型橡皮艇突袭、直升机执行救援和撤离任务等。该演习长达一个月,旨在美国向日本传授两栖作战战术。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则披露,经过多次与美国的联合演习,日本“西部方面普通科连队”已成长为一支机动力很强的特种部队,擅长夺岛强攻、侦察、渗透作战,他们甚至能轻松地穿着潜水服进行水下爆破作战。将于11月举行的日美演习规模扩大到上万人,显示未来双方可能向战术层次的联合作战迈进,势必进一步改善自卫队两栖突击、跨海夺岛和海上特种作战的能力。

  美军手把手的培训,也让日本拼凑出执行“夺岛”任务时必需的装备。尽管没有专用的两栖攻击舰,但日本海上自卫队已经装备3艘标准排水量8900吨的“大隅”级运输舰。该舰采用类似航母的全通甲板布局,160米长的甲板上可停放40辆卡车和2架CH-47SD大型直升机,内部还能装载主战坦克和其他车辆;在执行空降作战运输时,可运送包括最大载荷8吨的日产C-1运输机26架、最大载荷20吨的美制C-130H运输机16架。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