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海军少将称走向太平洋系国家战略需求决定(2)

2012年11月29日 02:5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导弹驱逐舰 (杭州舰)
导弹护卫舰 (舟山舰)

  观点

  走向太平洋系国家战略需求决定

  尹卓(军事专家、海军少将)

  随着我国海洋运输线和海洋利益的扩展,中国海军的作战力量势必要向太平洋海域延伸,主要为保护我国外贸航线和石油航线的安全,是防御性的。我认为中国海军加强远洋活动是可以理解的。西方国家也对我们这类活动加以赞赏。中国参加国际护航行动和反海盗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打击跨国犯罪,对世界人民作出了贡献。今后中国船舶将越来越频繁地向远洋航行,而顺应发展趋势,中国海军根据我国利益和经济发展采取防御性的态势,具有安全保障的意义。

  中国海军走向远海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的国家利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我们在海外和海洋上的利益。既然中国在海外和海洋上有利益,那么中国的海军就要走向海外、走向远海。中国的国防力量要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拓展而提供支撑。这次出岛链训练就是我们为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一次训练。美国和日本在第一岛链驻有大量的军事基地,但是这些岛链之间很多水道都是国际水域,中国可以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自由的通行于这些岛链之间。

  观察

  太平洋不是谁家的“私人泳池”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海军从单舰、双舰编队起步,用了近20年的时间逐渐驶向深蓝。但冷战期间的美日岛链封锁依然如故。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下,传统的军事海洋秩序应被国际法框架下的和谐海洋秩序所取代。目前,美日对中国海军已由依托第一、第二岛链的“点线状封锁”逐渐扩展为大纵深、宽领域的“区域联防”式封锁。在这种以“冷战思维、对抗思维”为主导的海洋旧秩序体制下,未来中日、中美之间的海上摩擦甚至冲突恐怕很难避免。

  军事专家认为,从海洋秩序的角度讲,太平洋也应成为各国海军公平使用的“游泳池”,而不是为某一国控制的“私家泳池”,各国都有各自的泳道,客观上虽然相互竞争但在国际法的规则下合作、和谐、和平共处。

  近年来,中国海军多次进出岛链在“冲鸟礁”附近举行演习,也是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权威性,反对日本“指礁为岛”的非法行径,从而推动构建“公平、和谐、稳定”的国际海洋新秩序。

  而从自身力量建设方面,中国海军只有建设以大型水面舰艇为核心的强大舰队,才能确保平时与危机时期东亚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以及海洋公平秩序。在此基础上,中美、中日之间的海上“互相尊重”、“合作互利”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不愿具名的军事专家更是指出,中国应该打造自己的“太平洋舰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海洋国家,中国海军才能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蓝水力量”。(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背景

  我国外贸三分之一通过太平洋航线

  中国在太平洋范围内有若干条重要航线,包括和北美、拉美的贸易交流。西太平洋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北亚——东南亚航线,航程约为1600——3200海里。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可经此航线向东南亚地区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战略物资。

  另一条是中东——关岛——日本航线,又称为“石油航线”,是中东地区产油国经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日本、关岛等地的航线。航程为5300——6800海里。该航线是日本运输石油的一条主要航线。日本进口原油的70%都经此航线。该航线也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条主要石油补给线。

  我们每年从巴西进口大概一亿多吨的铁矿砂,占巴西铁矿砂出口的40%到50%,另外还有各种粮食。澳大利亚的粮食和各种畜产品通过太平洋海域向中国的出口量也很大,都是大宗商品。我们大型的集装箱同样从这里出口,运量非常大,大概占外贸量的三分之一。另外,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外贸交易量也很大,主要走台湾以东海域,都要从公海出岛链,然后进入印度洋。

  如此一来,中国的大型船舶航线经常性通过太平洋海域,而这些地方又常有海盗出没、受到各种恐怖主义威胁,大规模的恐怖主义活动一次死伤上百人,且屡次发生。这样的恐怖主义活动我们不得不防,我们的大型船舶是完全无武装的,其安全需要保障。

【编辑:吉翔】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