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日涌现上百新右翼鼓吹2013年中朝俄进攻日本(图)(2)

2012年12月03日 10:33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新右翼势力形成网络

  由于记者来自中国,这些新右翼组织往往拒绝记者采访,有的则趁机索要采访费,因此记者决定采用暗访方式接触这些新右翼组织。以“草莽崛起”为口号的“‘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是最近名声很响的新右翼组织,去年刚刚成立。这个组织的发起人之一是航空自卫队前幕僚长(相当于参谋长)田母神俊雄。2008年,他因身为公职人员却公开发表否认日本侵略的论文而被免职并提前退休。今年9月,该会曾经举行名为“谴责声讨9月10日中国尖阁(钓鱼岛)侵略屈辱外交一周年”的反华游行。在该组织的网站上写着“尊皇爱国”的口号,同时还在首页上醒目刊登着募集会费的通知。

  经过一番打听,记者得知“加油日本”事务所就在东京中心的涩谷,但不在主要街道上。找了很长一段时间,记者在一个僻静的街道终于找到该组织所在的楼房。走进这座楼房,只见一个标着“‘加油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的办公室门开着。办公室非常狭窄,灯光昏暗,屋内十分凌乱,到处堆满了各种宣传单等,墙上也贴着各种宣传广告,但广告都不大,且印刷质量低劣。记者又走到2楼,二楼两个房间都大门紧闭,墙上还贴着“日本文化樱频道”的标签,一块牌子立在楼梯旁边,上书“正在录制节目请保持安静”。紧闭的大门上白纸黑字写着某某议员的名字,旁边小字写着“今日节目嘉宾”。

  有学者称,过去碍于舆论,日本政客和媒体像躲避黑社会一样与传统右翼组织保持距离,这也让日本传统右翼势力减弱。近年来,新右翼组织因为控制了网络舆论,日本政客和媒体与新右翼组织的联系也越发紧密。今年“加油日本”举办过两次“去钓鱼岛钓鱼”旅行,每次参加者人数多达上百人,有政客、右翼媒体记者、右翼分子以及普通民众等,每人还要付10万日元至15万日元。这些活动都由“日本文化樱频道”进行现场直播,该电视台还制作特别节目,聘请政客、学者等就钓鱼岛问题展开讨论,中国自然被当成了“假想敌”。

  有学者称,表面上看,日本新右翼组织、右翼政客、右翼媒体和文人联系比较松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互相勾结,已编织起一张“右翼网络”。这也是目前日本最为值得忧虑的社会现象之一。

  新右翼兴起让日本远离“和平”

  对日本新右翼势力的兴起,许多国际媒体都表示担心。韩国《东亚日报》称,日本新右翼的崛起令人感到不安,担心日本会转向极端民族主义,并导致和平宪法被取消或修改,甚至日本开始追求核武装。同时,新右翼崛起可能令“慰安妇”、“靖国神社”等问题再度变得严重,并影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文章指出,和德国相反,战后日本从未认真反省战争罪责,而新右翼组织又一味强调日本“遭到打压”,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强化,不仅周边国家,甚至美国也会因此感到不安。

  日本新右翼组织为了强调自身的存在,主要是以领土主权为招牌,要挟日本政府对韩中采取强硬政策。其共同的根本目标则是修改和平宪法。“加油日本”与“日本文化樱频道”网站上互为链接。“樱频道”主办者水岛里総标榜自己为了保持日本传统文化而建该电视台,却在节目中大肆宣传各种极右翼的主张。该电视台网站上汇集了多种反华、主战的书籍,如《2013年中国、朝鲜、俄罗斯攻击日本》、《尖阁武力冲突,日中如果发生战争》等。在其论坛中,专门设有“日本核武器之道”、“日本能脱离战后体制吗?”等议题。

  “俄罗斯之声”称,新右翼的崛起让日本“和平国家”的色彩褪色,他们很可能尝试让军队在国际上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时试图成为武器出口国。文章称,这种尝试将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新右翼要谋求对抗的不仅是中国,美国对日本的军事控制同样是他们试图摆脱的对象,如果日本试图摆脱美国保护伞而自行其是,整个亚洲秩序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引发连锁反应。

  对于日本新右翼的兴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变得强大,而是它变得过于虚弱和内向。日本政治反映出20年的低经济增长,并促使年轻人变得更加偏狭。自2000年以来,前往美国大学就读本科的日本人数下降了逾50%。约瑟夫·奈称,日本政治体制是民主的,但极不稳定。日本作家麻生晴一郎也对《环球时报》记者称,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都不爱出国留学,只认为日本最好。正是这种闭塞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为网络右翼的繁衍提供土壤,这也是目前日本最为令人担心的社会问题之一。(日本特约记者 孙秀萍)

【编辑:张志刚】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