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国驻利特别代表大赞中国维和部队:太完美了

2013年01月18日 09:28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12月21日,“第四届中非友好贡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第十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指挥长李根长在评选中以总分第一获得此项荣誉。

  尽管维和的日子早已远去,接受采访时,李根长对那段维和岁月的描述,依然是没有尽头的暴雨和夜夜揪心的等待。2011年那个夏天,在李根长的记忆中仿佛特别漫长。

  2011年7月18日,李根长受命率领200余名官兵飞赴万里之外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执行新一轮维和任务。尽管做了充足准备,飞机舱门打开那一刻,一股夹杂着土腥味的热浪迎面扑来,李根长的心还是一下悬了起来。

  这一悬,就是8个月。

  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联利部队唯一的运输分队,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然而,长年内战的利比里亚境内基本没有柏油路,首都蒙罗维亚更被称为“非洲雨都”,年均降水量达5000毫米。每次出车,泥泞的道路都是官兵最大的“敌人”。

  2011年11月2日,李根长带队南下400公里外的绥德鲁市执行任务。暴雨如注,车队一天一夜只前进了110多公里。前方道路被冲毁,车队一困就是10多个小时。山高林密,通信受阻,补给告急,更糟的是,当地有人趁乱抢劫,满载物资的车队陷入险境。

  怎么办?只有派人向联利部队求援,抢通道路。派谁去?天黑路滑,武装分子时有出没。没有犹豫,李根长决定自己带一名翻译徒步求援。

  “我是指挥长,也有儿子了,他们都是年轻人,我不去谁去!”李根长事后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想法。

  被雨水浸透的红土像胶水般粘稠,身边不时有带枪人员走过。李根长镇定自若,不时通过翻译与路人打招呼。踉踉跄跄走了4个多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10公里外的孟加拉国维和工兵连。看到一身泥水的李根长,孟加拉国维和工兵连连长竖起了大拇指,当即派出人员、机械前往救援。

  与糟糕的路况相比,当地恶劣的治安状况更让李根长揪心。大选过程中,蒙罗维亚局势不稳,抗议人群封锁了进出城市的交通要道,有的维和营还传出士兵遭暴徒杀害的消息。这种情况下,运输分队每天要向10余个方向派车30余台、人员80余名。每次出车,官兵们都面临着生死考验。

  没退路,任务一定要完成好。那段时间,李根长每天全副武装,选择路况最复杂、危险性最大的车队跟车。维和8个月,只要部队有任务,无论多晚,李根长都在值班室等到最后一人一车归队,安排好夜餐才回宿舍休息。在维和官兵眼中,值班室的灯光,像家里的明灯般温暖,让大家心绪安宁。

  “指挥长是我们的主心骨。”一度因出任务危险系数增大而心理负担过重的下士宋斌说,“指挥长每晚和我拉家常,听到他的声音,我心里就踏实了。”

  在李根长带领下,中国维和部队如同一辆保养一新的卡车,运行越来越流畅。240多天的任务期里,共出动官兵12828人次,运输物资42029吨。此外,还有许许多多“职责以外”的任务:为困难民众捐赠生活物资、药品,修车、修房、种菜,以及记不清多少次的事故救援。

  一天深夜,车队执行长途运输任务归来途中遇到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出事客车上有10余人受重伤。李根长立即下令停车救人,仅用一小时就将所有伤员及时送到医院。李根长事后说:“无论黑皮肤黄皮肤,遇到那样的情况,无需多想,救人要紧。”

  “中国维和部队太完美了!”任务期结束前,联合国驻利特别代表玛格丽特在为中国维和部队授勋时这样称赞道。(罗朝文,覃照平,赵国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