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无线电磁频谱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3)

2013年02月28日 10:42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0)

  资源无限亦有限,有序使用才能避免“撞车”

  电磁频谱中,无线电频谱的使用与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活动最为密切。

  就像土地、矿产、河流、森林一样,无线电频谱也是一种自然资源,且是一种特殊而稀缺的战略资源。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十条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谢飞波介绍说:“这一条款虽然言辞简短,蕴意却相当深刻,而且当时一经提出,即被方方面面所接受,反映了社会各界在此问题上的认识高度一致。”

  既是资源,便可开发利用。

  从理论上讲,电磁频谱资源是无限的,因为电磁波充满整个宇宙空间。但是,且慢——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电波传播特性的制约,人类目前能够利用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局限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

  另一方面,与矿产、石油等自然资源不同,电磁频谱可以反复利用、永不耗竭。但是,因为具有空间域、时间域、频率域的特性,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电磁频谱的使用同样不可肆意而为。

  随着我国无线电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无线电频谱资源紧张的状况日益突出。国家无线电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初,我国已办理电台执照的无线电台站288.88万个。各种无线电技术和业务的广泛应用,使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领域对频谱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频谱资源提出新的需求。此外,随着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国防建设的用频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如同车辆在马路上行驶、飞机在航路上飞行一样,各种无线电业务要在不同的频率上“各行其道”,自然离不开一定的管控,否则难免“撞车”。国家和军队对无线电频谱资源进行管控,好比划分“车道”、设置“红绿灯”,目的就是为了有序而合理地使用这一资源,使之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时时在处处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皆“触电”

  电磁频谱的战略性价值,日渐凸显。管好用好这一资源,对一个国家意味着发展效益,对一支军队则意味着战斗力的提升。

  “信息化时代,除了刺刀,军队的武器装备没有一样将不使用电磁波。”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主任孙国健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

  此言不虚。在军事领域,电磁波已经成为战场信息获取、传递、使用以及对抗的重要媒介和最佳载体。目前,军事电子技术所利用的频谱,已渗透和广泛运用于各级指挥系统和各种武器系统中,坦克、飞机、舰艇、导弹等武器装备所需的通信、导航、预警、制导等功能,无一离得开电磁频谱。更进一步说,电磁频谱是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的共同特征,只有它才能把陆、海、空、天联为一体。

  一言以蔽之,电磁频谱的大量使用,使战争形态、战争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新世纪,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我军深刻认识到加强电磁频谱管控的重要性。2005年夏,“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在胶东半岛举行之际,为防止中俄两军使用的众多武器装备用频与民用设施用频发生冲突,军地频管部门积极协同,对演习地域大到广播电台、通信机站,小到建筑工地对讲机、出租车公司呼叫系统等用频活动实施周密管制,排查各类干扰隐患,确保了演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次演习,是新时期军地频管工作走向融合的肇端。之后,我军每逢举行重大军演活动,军地携手“净化”电磁空间几成常态。

  电磁频谱军民通用的属性,使得该领域具备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天“基因”。2010年初,军委、总部做出在无线电管理行业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队的重大决策,全军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中心应运而生。按照军地双重领导的原则,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兼任这支新型预备役部队的首任第一政委。

  记者采访得知,我国无线电管理行业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国的无线电监测网络,拥有一流的人才、技术和装备。在该行业成建制组建预备役频管部队,无疑有助于军地挖掘资源,凝聚力量,以便更有效地驾驭电磁空间那有影而无形的“玄机”,既避其祸,更得其惠。(刘万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