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1天排200余枚子母弹(3)

2013年04月19日 11:0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以主动外交展示“名片”

  在我维和部队,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

  2006年7月30日,官兵奉命前往加纳村进行人道主义救援。一到现场,战士张思伟就急忙奔向废墟搜寻幸存者,慌乱中竟忘了戴头盔。留在营地掩体里的官兵从黎巴嫩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画面上看到这一幕,赶紧通过电台告诉他:“全世界都看到你没戴头盔!”

  这件事后来成为维和部队教育官兵适应“在电视直播下维和”的生动教材。联黎部队由30多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组成,活跃在黎巴嫩的世界媒体有近百家,官兵的一言一行经常会暴露在媒体的镜头前,每个官兵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公众人物”,不仅要完成好任务,还要考虑举手投足间可能造成的“国际影响”。

  为此,他们就如何面对国际媒体采访、在公开场合如何行为处事等问题组织专题教育,从官兵着装、言谈举止、礼节礼貌等生活细节抓起,甚至连文雅就餐、文明如厕也作了详细的规定。

  为当好“外交官”,官兵把克服“语言关”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强化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提高英语水平。去年底,联黎司令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许多国家的维和部队指挥长都带着翻译“伴随保障”,而指挥长黄艾俞却用一口英语汇报工作。当联黎司令保罗·塞拉将军得知黄艾俞为练好英语坚持每天两个小时强化学习时,用刚学会的一句中国话赞扬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传播中华文化,是官兵展示自身魅力、密切对外关系的重要途径。2010年8月,在联合国组织的授勋仪式上,官兵进行太极拳表演。一些维和友军官兵目睹了官兵以柔克刚的风采,由衷感慨:“中国功夫就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深!”

  一向内敛、谦让的中国维和官兵,在涉及自己尊严的问题上,却敢于说“不”。2006年7月27日,联黎司令部作战处长令我维和官兵冒着黎以双方交战的炮火,到距边界仅800米的某地销毁一枚落入司令部大院的155毫米未爆炮弹。此前,官兵从曾对这枚未爆弹进行过检查的法国营排爆小组处了解到,该弹引信已经脱落,处于安全状态,并已经临时放进他们的弹药库。指挥长罗富强即向作战处长提出“此时执行这项任务没有必要”的陈述,并强硬拒绝。

  事后,罗富强直接致信联黎部队司令陈述理由,指出不立即执行这一任务不仅不会影响联黎司令部的正常工作,而且可以确保我维和官兵的生命安全,节省已经短缺的宝贵油料,以利执行更为急迫的任务,并对该处长提出抗议。

  他的陈述得到了联黎部队司令的支持,从而避免了一次冒险行动。第二天,联黎部队司令致信罗富强指挥长,赞扬他有诚实严谨的作风和关爱士兵的态度。

  2009年11月的一天,官兵为丹麦营运送补给物资。送到后,丹麦军官英格尔上校提出让官兵采取蹲姿的姿势与他们合影,理由是中国官兵的身材比他们矮小。士官杨宏远义正言辞地说:“我们是有着几千年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派来的维和使者,若要和他国官兵合影,只能与所有人并排站立。”英格尔上校听后自觉羞愧,连忙向官兵道歉。

  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外交风采,获得了联黎部队和当地民众的青睐。如今的黎巴嫩,“您好”、“再见”、“欢迎你”等中国话成为流行语,中国餐厅也渐渐多了起来,几所学校还定期邀请官兵去教授汉语课。在维和部队工作的当地雇员伊斯梅尔的女儿娜娅妮乐高中即将毕业,她向官兵们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高中毕业后到中国上大学!”(向辉 凌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