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官兵成中国对外交往新名片

2013年04月21日 12: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中国赴黎维和官兵成中国对外交往新名片

  作者 马海燕 凌涛

  2012年,对于黎巴嫩日不肯村橘子园主人拉布拉辛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不过,他的第一批橘子并没送到集市出售,而是又送给了中国赴黎维和部队。

  事情还得从7年前说起。2006年10月27日,时任中国首批赴黎维和工兵团副指挥长唐尚平带领官兵到日不肯村搜排未爆弹。拉布拉辛把唐尚平拉到自家枝头挂满果子的橘子园,指着满地的子母弹焦急地说:“如果不把这些炸弹排除,今年我就白辛苦了。”

  子母弹多得触目惊心,不仅地上到处都是,一些果树上也东一颗西一颗挂了不少。在果园排除未爆弹与其它地方不一样。如果就地引爆,就意味着要毁坏果树,以果园为生的拉布拉辛一家将失去生活依靠。为保住拉布拉辛一家的“命根子”,官兵们在茂密果园里仔细搜索,像呵护熟睡中的婴儿一样,将一枚枚子母弹放入沙箱中,然后移出果园销毁。

  果园里的子母弹排完后,拉布拉辛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摘了一大筐橘子,硬往官兵怀里塞。自那以后,每年橘子收成时,他都要挑最好的送给这群为了自己甘于冒生命危险的“最可爱的人。”

  在黎巴嫩辛尼亚村,还有一条“中国路”。这是应当地政府请求,中国官兵帮助村民修建的一条与外界相连的公路。一直跟随官兵修路、担任翻译的联合国当地雇员夏冰发现,中国维和官兵天不见亮就开工,到了傍晚还不收工,似乎没有苦和累一说。班长刘强这样回应夏冰的疑问:“谁不想玩啊?早点把路修通,当地老百姓就早点过上好日子!维和就不能怕艰苦,中国军人的光荣就在这里吧!”

  一个月后,路如期修成。当地群众欢呼雀跃,在路边立了一块一人多高的石碑,刻上“中国路”三个大字。

  军队形象折射国家形象。自2006年参与黎巴嫩维和以来,除了排雷、工程抢险、医疗救助等“常规项目”外,中国维和官兵还帮当地学校修建草场,帮居民家园排雷……维和官兵们在地中海畔为祖国和军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友谊。“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在黎开展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这样称赞成都军区14集团军工兵团赴黎维和官兵。

  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由37个国家的维和部队组成,活跃在黎巴嫩的世界媒体有近百家,官兵的一言一行经常会暴露在媒体的镜头前,每个官兵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公众人物”,不仅要完成好任务,还要考虑举手投足间可能造成的“国际影响”。

  为当好“外交官”,官兵们把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展示“中国名片”的大事。成都军区14集团军工兵团政委黄艾俞带领官兵们尝试首次在联黎局域网上开办中国维和部队专题网站,首次在联黎司令部举办“中国国庆招待会”,首次与提尔市合办“中国春节招待会”。提尔孤儿学院的150多名师生,在参观了中国维和部队的文化园、文化墙后,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一名老师还用毛笔写下了“中国我爱你”5个汉字。

  7年来,中国维和部队用自己绵延不绝的友好行动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一次官兵们应邀参加辛尼亚村举行的纪念黎巴嫩共和国独立日活动。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活动现场有一项内容叫“感恩中国”,100余名平均年龄不到5岁的孩子创作了一批赞美中国维和官兵的画作。在一幅名为“送给中国”的画上,几个和蔼的“天使”环抱着一群笑容可掬的小朋友翱翔在蓝天白云间,“天使”的翅膀上,画着鲜红的五星红旗。

  如今的黎巴嫩,“您好”、“再见”、“欢迎你”等中国话成为流行语,中国餐厅也渐渐多了起来,几所学校还定期邀请官兵去教授汉语课。在维和部队工作的当地雇员伊斯梅尔的女儿娜娅妮乐高中即将毕业,她向官兵们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高中毕业后到中国上大学!”(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