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二十四道拐”:抗战国际援华物资交通动脉(5)

2013年07月12日 13:3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提及“二十四道拐”,还要说到另一个人——陈亚林。

  对于土生土长的晴隆人来说,“二十四道拐”似乎从来不存在需要破解的谜团。身为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陈亚林对笔者说:“打小就知道,没觉得有什么神秘。”

  但是,2002年4月5日,陈亚林的平静之心被激起了涟漪。那天中午,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莲城镇水塘街的一家报刊亭,习惯性地买了一份《贵州都市报》。当他一边走一边翻开报纸阅读时,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目光——《云南史学家破译贵州“二十四道拐”》。

  就那一瞬间,这个小时候因父母均在普安工作,每次回晴隆老家路过“二十四道拐”总要扳起指头数一数,但因拐弯太多了从来没数清楚过的中年人,心跳一下子就加快了!回忆当时的情景,10年后,站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的陈亚林心情依旧无比澎湃。

  一口气读罢全文,除了激动,就是自责与愧疚,还有憧憬。激动的是,57年的谬误“更正”后,晴隆必将因“二十四道拐”而声名远播;自责与愧疚的是,作为一个文物管理工作者,早在参与1987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他就曾经把“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上级(1988年6月,晴隆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守着“二十四道拐”数十年,却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更没有系统地对外进行宣传;憧憬的是,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心竭力,让“二十四道拐”走向更宽广的展台。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篇报道让一位极富责任心的文物工作者重新定位人生坐标。陈亚林在一本书中写道:“半个世纪的沧桑足使我们淡忘许多本不该淡忘的历史……如果错误的产生仅仅是因为某种刻意的混乱,那么更正错误和追逐根源就是一种清醒。”

  为了寻找当年那一幅老照片的拍摄位置,他翻山越岭、反复琢磨,不停地换角度摁快门;为了还原历史,他不断寻找遗物、轶事及见证人。

  2002年10月19日—21日,陈亚林应邀赴重庆出席“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200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提交了与史迪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牟之先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初议》。这篇近7000字的论文,专业、详实、雄辩地论述了“二十四道拐”的“前世今生”,获得一致好评。

  10年来,陈亚林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数以千计,积极撰写论文、新闻,拍摄照片,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二十四道拐”,终于让它的光芒更加耀眼。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陈亚林的不懈努力下,2006年5月25日,“二十四道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贵州省西线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3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二十四道拐”,这条蜿蜒曲折而又气势恢宏的山路,恰如中华民族自强图存、百折不回的象征,它将长久地伸展在大地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周军)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