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新一代核反应堆日趋成熟 核动力航母受青睐(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09日 09:3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解开谜中谜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魔盒”被比喻为带来灾难与不幸的礼物。

  那么,在核技术研究领域究竟是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呢?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曼哈顿”计划。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在确切得知纳粹德国已经开始研制原子弹的消息后,美国1942年正式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的计划。从此,原本用于造福人类的核能,在诞生后不久就被披上了恐怖的战争外衣。

  由于技术储备上的优势,美国始终步步领先。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空军基地试爆成功,爆炸产生了相当2万吨梯恩梯的能量,其威力震惊了整个世界。

  正如恩格斯所言,“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核武器对环境、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全球性和久远性,使得许多原本持支持态度的科学家开始反对使用原子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认为:日本战败已是必然,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但这时的美国政府和军方,却坚持把两枚原子弹投向了大洋彼岸。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广岛上空投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枚用于战争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造成10万居民死亡;8月9日在长崎空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导致近4万人直接死亡,总计14万人员死伤。而核爆后产生的核辐射、核沾染、核恐惧带给自然环境和民众心灵的破坏,难以用数字估量。

  镜头扫描

  核事故可控可防不可怕

  从二战结束后到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以核武库争夺为核心的军备竞赛,但是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不容置疑地成为世界的中坚和主流。

  核电站的建设使用,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标志。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历经60年发展,截至2013年1月,全球目前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达500余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到2030年人类对核能依赖度将达到70%,届时地球村将迈入核能源时代。

  如同化工厂发生化学泄漏事故、采煤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一样,核电站在建运行中也曾出现过核事故。历史上较典型的有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泄漏事故、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以及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那么面对核事故该怎么看?该怎样关注核安全问题呢?

  首先,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爆炸。因为原子弹爆炸依靠的是高浓缩铀235,浓度在90%以上,而核电站用的铀235浓度还不足0.7%,形象地说,如同烈度白酒可以点燃,而啤酒却不会点燃的道理一样。

  关键是,核事故可防可控。核泄漏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元素是放射性铯和碘,放射性碘半衰期为8.3天,这意味大约3个月后在人体中将衰变完而消失;放射性铯,则可通过适当服用药物等明显降低危害。

  即使突遇核辐射时,依然能够有效防护。如通过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或减少吸入放射性核素;服用稳定性碘,能防止和减少体内沉积。

  所以,核技术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根本不可怕。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