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陈赓将军留下20万字沙场日记 邓小平题名出版

2013年10月31日 13:2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一位出生入死的将军竟然留下近20万字的战争日记,而且,文字洗炼、文采斐然,不能不让人赞叹与敬服,这就是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名、战士出版社出版的《陈赓日记》。

  《陈赓日记》收录了陈赓同志1937年至1941年间的工作日记、1944年的自传和1949年的渡江战役。这些文字,绝不仅仅是陈赓同志生活经历的记录,更是一份生动、翔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党史军史资料,一份革命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精神遗产。

  陈赓同志生于清末且自幼读书,在他的日记中,平实流畅的叙述中往往蕴涵着真实动人的情感和耐人品味的哲理。他在1938年1月30日写道:“今日为旧历除夕……群众会餐,食颇丰富,农民得此一饱,大家高兴,连残汤余菜都没有剩下,对八路军真是心满意洽。一个老大爷说:‘长到六十八岁,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光景里,军民一起过年是有着怎样的政治意义,陈赓同志把这一场景用朴素的文字加以记录,必然有他的深层次思考: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1938年7月20日:“拂晓观望天空,白云轻淡,半月高挂,似乎对我含着胜利的微笑。”此处寥寥几笔白描,生动勾勒出了陈赓同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强烈自信。

  作为一名军人,能够参加挽救民族危亡的神圣之战,是一种无上的荣耀,陈赓同志正是以这种军人的荣誉感去写这些日记的。他在1937年日记的开篇写道:“长征无日记,是我生平最大的遗憾……要使这次全部抗战的事迹,没有一点遗漏在我的记载以外。”在陈赓同志看来,写日记是一种责任、一项任务。浏览全书,中间确实有几处间断,然而,对于一位面对战机日变、枪林弹雨的高级军事指挥员,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了。陈赓同志将“日记”几乎定义为“每日必记”。据战争时期曾在陈赓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每每部队营地一片沉寂的时候,都会看到陈赓同志在如豆的烛光下伏案疾书的身影;但那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位比谁都忙的指挥员,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写日记的任务。毋庸置疑,抗日战争这一我党我军的历史壮举,是一部气撼山河的战争史诗,是一本血泪交融的民族教材。陈赓同志深知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所以,这位惯于争战的将军便义不容辞地成为勤于笔耕的作者。他要记录战争的点点滴滴,用以警示后人。事实上,陈赓同志也做到了,尤其是1938年几乎全年都有日记。记日记,同作战一样,反映了陈赓同志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中国古代将领的责任担当在陈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身上同样有着感人至深的体现。从1937年8月7日第一篇日记,到1939年3月8日,也就是自夫人王根英同志被国民党囚禁4年获释后到于“反扫荡”中英勇牺牲,其间只两三次的相聚。“离别时,彼此表面都故作镇静,但根英已背着我流泪矣。”“荣臻之妻瑞华……告诉我关于根英的消息……简直使我欣喜若狂。”“到馆陶突遇根英,出我意外。”……1939年3月9日至4月16日无日记,陈赓同志在17日说明原因时写道:根英之丧,也有一些关系。在整篇整篇的任务部署、作战经过和军务处理记录的间隙处,这些极短的文字,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对革命伉俪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愫,也是所有革命前辈义无反顾放弃眼前安逸与利益、致力于民族彻底解放的伟大情感的缩写。1938年8月20日:“敌仍在各破坏处修路,沿线群众被其枪杀者不下数百”。1939年2月10日:“敌陷入我四面包围中,死伤甚大……敌二百数十人除生俘十余名外,全被击毙。”对亲人、人民和祖国的爱,对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恨,交织而成的强大动力,使得我们的前辈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

  日记中,陈赓同志记下了他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1937年9月17日:“(编后部队)严重的逃亡现象由于:1、支部工作的不深入……”20日:“早餐后,即去七七二团第二连巡视。首先为支部工作的检查……”22日:“听取巡视者汇报后,参加该连支部大会。”23日:“今日召集巡视团总汇报……我提出下列问题——1、健全党的组织……”面对张国焘分裂思想残余势力和部队出现的逃亡,陈赓同志及时发现及时调查,牢牢抓住“党支部”这一使我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战斗堡垒”,及时巩固及时加强,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从陈赓同志处理这一问题中所表现出的雷厉风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可以一睹我党我军老一辈军事指挥员真知灼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胡光耀)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