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1集团军训练两个弹药管理高危课目 提升战斗力

2014年02月25日 10:16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引 言

  岁月的河流大浪淘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浪淘去的是错误思想,滚滚向前的是客观真理。

  新春伊始,作为今年“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重头戏,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全军部队展开。

  这场讨论给官兵带来了怎样的触动与思考?初春时节,记者在担负全军主题教育先行任务的第1集团军采访时看到,集团军领导机关认真学习对照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勇于刀口向己,深刻查找自身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深入挖掘思想根源,谋划实施改进举措,使部队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36年前,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我们冲破了思想禁锢,引领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

  今天的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在官兵头脑中掀起的“思想风暴”,必将使人民军队奔向强军目标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最可怕的差距,是看不到差距

  ●军人就该打仗和准备打仗,战斗力标准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春节刚过,集团军机关组织战斗力标准大讨论座谈交流。憋了满肚子话的纪检处干事贺礼君,主动要求发言。然而,1个月前,他对参加这样的讨论并没有多少兴趣:“战斗力标准不就是一切从实战出发,确保能打仗、打胜仗吗,这个道理谁不知道,有啥好讨论的?”

  与贺礼君一样,讨论活动开始前,不少机关干部也心存疑问:去年以来,如何坚持战斗力标准、推动实战化训练、整肃训风演风考风,始终是集团军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官兵高度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演兵场上实风劲吹、“战味”愈浓,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现在又回过头来讨论战斗力标准,有必要吗?

  “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失败。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不是真的没问题了?如果现在上战场,面对强敌我们有没有把握打胜仗?”主题教育动员会上,集团军政委白吕的问话如一石击水,引发大家热烈讨论。

  到底有没有问题,打过仗的人最有发言权。1月上旬,集团军党委邀请参加过边境自卫作战的老兵回“娘家”,专为部队演练、训练“挑刺”。

  “硬骨头六连”参过战的老兵刘光华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明明高地上有良好的隐蔽地形,一些战士在冲锋时却不利用;战场上随时可能有伤亡,有的指挥员却没考虑过部队出现伤亡后怎样调整战术。“这样上战场肯定要吃亏。”刘光华的话让大家感到芒刺在背。

  最可怕的差距,是看不到差距!训练与实战的高度差,在战场上要用官兵的血肉之躯来填平。

  为帮助大家认清存在的差距,集团军请总部机关领导介绍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实战化训练特点,请国防大学专家讲授当代战争规律,组织观看反映外军训练、实战的系列纪录片。

  “我们虽然天天讲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但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做法不符合战斗力标准要求。开展这次大讨论,就是为了把那些与战斗力标准不相符合、与实战脱节的东西,全部找出来、彻底清出去。只有这样,我们走上战场才能打胜仗。”军长冯文平的话,如重锤击鼓,振聋发聩。

  战斗力标准到底应该怎样把握?面对未来战争还有哪些问题没想到、没想透?随着讨论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战场拷问”在集团军领导和机关干部的头脑中盘旋冲撞。

  最严重的问题,是回避问题

  ●司空见惯的不良积习,混淆代替战斗力标准的“伪标准”,是战斗力建设的大敌

  和平是军人的奖杯,同时也容易消磨军人的斗志。

  近30年无战事,绝大多数官兵没有打过仗。没有血雨腥风的实战检验,给部队战斗力建设带来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回避问题。基于这一认识,集团军党委要求领导机关干部认真自查,力争不放过一个问题。他们还邀请所属部队领导和基层官兵代表参与讨论,面对面提意见。

  一次救灾行动,让某机步师师长顾中终身难忘。

  去年底,东南沿海台风肆虐,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该师官兵闻令出动,星夜驰援。让许多官兵没想到的是,受灾街道积水过深,参与救援的多台车辆在水中熄火趴窝。望着群众失望的眼神,顾中心头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愧疚。

  “为何救援不成反受困?因为一些干部担心出安全问题,平时没组织相关高难度拉动课目训练。”顾中的发言引起许多干部共鸣。

  “今天训练怕出事,明天上战场就会出大事。”某旅旅长许浒谈到,去年他们本来要组织部队外出拉动,但部队管理上临时出了一点问题。旅里考虑到确保安全,就把训练停了下来,扎扎实实搞了5天教育整顿,使训练受到影响。

  一些领导机关干部平时总喊着战斗力标准,组织训练时却又习惯性地沿袭“安全第一标准”。作训参谋杨凯说,有的单位为了确保不出事,训练固守老经验,连续多年用同一方法,对同一目标区组织实弹射击,似乎“敌人”永远傻乎乎躺在这个山头上;一些单位习惯于消极保安全,组织训练满足于过得去,有难度的不搞,导致战斗力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去年某旅组织评功评奖,经过群众评议、民主推荐的立功人员不少是司务长或炊事员。为啥没几个训练尖子?旅党委调查发现,由于平时训练难度不高、要求不严,看不出谁特别冒尖,许多官兵只好把票投给了这些半夜起来做馒头的“老黄牛”。一名旅领导讲完这件亲身经历的事儿后,感慨地说:“虽然炊事员也应该奖励,但这样的比例显然容易引发不良导向。”

  出于种种原因,一些司空见惯的不良积习,混淆代替战斗力标准的“伪标准”“潜标准”,像一只只看不见的手,总想把战斗力建设拉离轨道。正因为如此,实战化训练虽然逐年加强,但与作战无关的东西,还没有完全被赶出演训场。这是许多干部的共同看法。

  财务处在问题剖析材料中坦承,每年集团军投入演习训练的经费不少,但有相当部分用于购买液晶显示屏、制作多媒体、拍摄录像片。有的干部说,一次演习结束后,得到最多的应该是与作战有关的数据、图表,而我们有的单位留下最多的却是演习脚本和一大堆录像资料。还有的干部谈到,一场演习,往往是地上战车纵横,空中铁翼飞旋,看上去轰轰烈烈,到底破解了多少训练难题、战斗力有哪些新的提高,有时候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潜在的“单纯业务标准”,动摇了战斗力标准的地位。一名被邀请参加座谈讨论的基层官兵代表说,一些机关部门把训练时间当成“唐僧肉”,与训练争时间、争空间、争资源、争领导精力。去年集团军机关组织各类业务集训64个,其中有一些就与中心工作“撞车”。

  最危险的状态,是不在状态

  ●深挖问题背后的问题,才能根治顽疾,使军队真正像军队的样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原因不明、病根不除,矛盾问题还会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又长一茬。为有效除去病根,这个集团军积极组织大家深挖问题背后的问题。

  去年集团军组织大比武,某旅炮营三连勇夺3项第一,成为全旅比武成绩最好的连队。但在全旅考核时,三连的训练成绩排在倒数第三。为啥?旅长许浒调查得知,考核组检查训练计划、登记统计本时,扣了三连不少分。

  讲完这件事,许浒感慨地说,有的领导机关干部经常批评部队练为演、练为考,有没有想过自己考了什么、是怎么考的?训练考核是个无形的“指挥棒”,上级考什么部队就会抓什么。上级只有紧贴实战考,部队才可能紧贴实战练。

  像训练考核这样的无形“指挥棒”,在战斗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指挥棒”被用好了,就能催生战斗力,用偏了就会影响战斗力。

  “消极保安全饱受诟病,但至今没能根除。对此,我们领导机关有没有责任?”集团军司令部领导分析说,有的领导机关干部习惯用“事故定乾坤”的标准看人办事,导致一些基层官兵担心“年头出事,白干一年;年尾出事,一年白干”,不敢放开手脚组织高难度训练。

  都知道弄虚作假不对,花拳绣腿不行,为什么有些人还是热衷此道?一名干部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时说,这些年,我们奖励训练先进的力度不断增大,却很少有人因组织训练不力、弄虚作假、成绩落后受到严肃处理。战斗力标准要想真正立起来,除了重奖先进,还要扬起惩戒的鞭子。

  选人用人的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某机步旅坦克二营营长汤田斌,因参加集团军百名尖子比武勇夺桂冠,代理营长3个月在上级组织的演习中打了3场漂亮仗。看到想打仗、练打仗的人真正得重用,全旅官兵爱军精武热情空前高涨。谈起此事,一位机关干部说,党委机关只有擦亮钻战者用、胜战者上的“选将刻度”,官兵们才会真心想打仗、全力练打仗。

  讨论越深入,根源越清晰。许多机关干部谈到,说到底,影响战斗力建设的种种问题,与个别领导机关干部价值观、政绩观不够端正有直接关系。

  这个集团军的前身是贺龙元帅创建的红军部队。回顾辉煌历史,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周夕根说,战争年代我们部队能够屡建奇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指挥员满脑子想的都是打仗。现在,我们有些干部不在准备打仗的状态。他们平时议论较多的不是工作训练,而是职务、待遇和后路。更有一些人心思主要围着领导转、围着出名挂号转。一事当前,首先想的不是是否有利于战斗力建设,而是对个人有没有好处。领导机关干部只有牢记肩负的使命担当,把提升部队战斗力视为最大的政绩,才能抛开私心杂念,心无旁骛带兵打仗。

  最有效的行动,是马上行动

  ●打通确立战斗力标准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抓好整改落实

  战斗力标准立起来不易,落下去更难。随着大讨论的不断深入,一个沉重的问号压在大家心头:查找出来的很多问题并非新问题,为什么久拖不决、久治不愈?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思想力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转化为战斗力。主题教育活动中,集团军领导机关统一了思想认识:查问题挖根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能只讲问题、不研对策,更不能空发感慨、不见行动。

  最有效的行动,是马上行动。立即改、马上办,成为集团军领导机关的行为自觉。

  年初开训,一个高难课目时隔多年重返演兵场。坦克分队纵翻拖救训练,由于难组织、风险大,很少有人敢搞。当年参加过该课目训练的一位士官班长兴奋地对战士们说:“这个课目可不是闹着玩的,看来首长们抓训练的力度加大了。”

  行动仍在进行,变化不断发生。一天清晨,战备警报声在集团军机关骤然响起。走出文山会海,集团军领导和机关干部带武器、背装具,处敌情、应突袭……不少人感慨地说:又找到了打仗的感觉,军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刺耳的警报声唤起的是军人的职责使命,刺激的是那根打仗的神经。

  都说演习是走向战场的“最后一道门槛”,他们就用战斗力这把钢尺去“卡”。集团军领导明确表态,以后组织演习,要设置最复杂最逼真的战场环境,编脚本、写预案、搞导播之类的“过场戏”一律砍掉。谁造假,就砸掉谁的饭碗。要抓几个舞弊造假的反面典型,处分、降职甚至开除,让当事人吃到苦头、让部队受到震撼。

  都说选人用人是风向标,他们就聚焦打赢、瞄准战场去“导航”。集团军党委研究决定,严格按打仗标准选人用人,制定干部“六用六不用”标准,把军事过硬作为一条硬杠杠,逢进必考,让能打仗的干部个个有舞台、提得起来,不想打仗的干部人人无地位、混不下去。

  都说弹药管理是“火山口”,他们偏要再加一把“火”。集团军党委决定,今年要把一直没有训练的两个弹药管理高危课目搞起来。一位副处长介绍,这种课目搞成了,对部队战斗力提高很大,但风险系数高,一不小心就会引火上身。集团军装备部领导立下军令状,只要有利于打胜仗,多硬的骨头都要啃。

  都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他们就把最大财力物力都向铸剑熔炉“投”。集团军党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利用3至5年时间,重点建设部队急需、打仗急用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最大限度满足训练需求。与战斗力建设关系不大的开支,每花一个铜板都要“三堂会审”。

  许多官兵都说,这几记重拳,拳拳打在了问题要害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经过战斗力标准大讨论的洗礼,这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英雄部队,正积蓄着新能量,期待着创造新辉煌。(记者 周奔 欧灿 特约记者 邵敏 李勇)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