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务大队长唐承尧:为维护队伍团结甘愿不平反

2014年03月24日 10:33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唐承尧画像。 易宗平 翻拍

  变卖家产用于抗战、新婚夫妇投身革命、坦然对待不公平待遇、想方设法解决部队给养……尽管烽火硝烟已经消散,但唐承尧这位曾令侵琼日军恨之入骨的革命志士的形象永不会磨灭。

  “投笔从戎忆昔年,围歼顽寇滚风烟。为民救国洒鲜血,宿露餐风亦乐天。赤胆麾军驰骋急,坦诚处事运筹敏。未酬壮志身先逝,浩气芳流今古悬。”这首《怀念父亲唐承尧烈士》,出自儋州籍诗人唐典之手,概括了其父唐承尧短暂而悲壮的一生。

  唐承尧何许人也?据《儋州市军事志》记载:唐承尧(1914—1949),又名卓轻,儋县三都息衍村人。历任琼崖独立总队第四支队第一大队小队长、中队指导员和副大队长,第四支队特务大队(后改为第四大队)大队长等职,主要负责前线侦察工作。他带领特务大队战士,在澄迈、临高、儋县、白沙等地频繁出动,策应和配合琼崖革命武装打击日伪军,取得一连串胜利。

  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使唐承尧革命生涯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纪录片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新婚夫妇走上革命道路

  “书门闺秀不知荣,正茂风华立志崇。国耻不忘擎义帜,民仇奋起抗倭熊。中兴失侣遭情劫,寡母携儿含苦衷。望子成龙心未了,裔承遗志展雄风。”这是唐承尧之子唐典撰写的七律《怀念母亲》。

  唐典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母亲陈爱英1917年出生于儋县三都。陈爱英的父亲陈昌健是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曾在村里办有私塾。当时,唐承尧在这个私塾里念书。陈老先生对这个得意门生的聪明才智甚为欣赏,遂将女儿陈爱英许配给唐承尧。

  1939年,正值新婚的唐承尧、陈爱英,在儋县县长吴明(中共地下党员)支持下,双双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这对新婚夫妇与另外6名革命人士一起,在全县各村组织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不断蓄积抗日力量。

  对唐承尧做过专门研究的儋州市委史志办主任杜建心介绍,1937年,已转入公立儋县第一中学就读的唐承尧,深受学校一批进步人士的影响,日军侵琼后他回家说服父亲,将家中耕牛卖掉,所得收入捐给学校党支部,作为抗日宣传活动的经费。当部分乡亲不解时,唐承尧说:“国将破则家亡,为国就是为家,我不但要将财物献给抗日武装,而且我自己也要献身于抗日斗争!”

  投入革命后,唐承尧在前线作战,而陈爱英则主要在后方担任儋县妇联委员、第四区妇女主任等职。由于各自负责的具体工作不同,他们团聚的机会很少。然而,这对革命夫妇却义无反顾,及至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育儿带兵都自有“高招”

  唐典原名唐兰生。提及原名,唐典感慨万端:这是由于母亲在革命斗争中四处活动,直到临产仍未停止工作,以至于在木棠镇春兰村一家耕牛栏圈里生下儿子。为了纪念这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父亲给他起名“兰生”,一是与春兰村有一个字相同,二是与“耕牛栏圈”的“栏”字谐音。

  由于唐承尧夫妇在革命斗争中居所不定,兰生从小由爷爷唐祖传抚养,并从儋县三都逃到排浦、海头、木棠一带,以躲避反动势力的追杀。

  数十年过去了,唐典对三四岁时与父亲的一次会面,如今仍然记忆清晰。那是一个冬天的日子,唐承尧匆匆回家,对唐祖传说:“让兰生从小多吃苦,可以用冷水给他洗澡,让他得到锻炼。”

  得到锻炼的唐典,如今年逾七旬,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说,父亲不但育儿有高招,在带兵方面更见其处事艺术和开阔胸襟。在革命队伍中的唐承尧,平时注重对战士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对敢于骂他的战士,大多会给予提拔重用。唐承尧有一段“名言”:“当有战士骂上级的事情出现,一方面说明上级有不对之处值得深思和改进,另一方面也体现敢骂者是有思想、有胆识的人,对这样的人当然应该重用。”

  遭受不公平待遇不申诉

  虽然容忍战士或下属骂他,但唐承尧自己遭受上级不公平待遇后,却不申诉,而是更加努力工作。

  据唐承尧的战友李继唐在《难忘的追忆》一书中披露:由于新来的魏中队长不肯带队出击配合,导致唐承尧率领的部队在一次伏击日军战斗中成为孤军,从而战果不佳,而事后却让唐承尧受到处分。按理说,本应申诉上级处理那位魏中队长,但唐承尧为了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

  过了一段时间,上级同志也了解到事情真相,托人要唐承尧给支队政治处写一份申诉材料。唐承尧却对李继唐说:“我何曾不想平反,但要惊动许多干部、战士为我写证明。我认为对同志要有感情,对革命事业要有真情,对祖国和党要有深情,这样就够了。”唐承尧还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甘蔗难得两头甜”等打比方,表明自己的坦荡。

  烽火中随身带着一挎包书

  至今说起唐承尧,李继唐还是很佩服:唐承尧爱学习、爱读书,知识的积累使他站得高、看得远。

  李继唐记得很清楚,唐承尧身经百战,随身却总离不了一个大挎包,那是装有《毛泽东文选》、《鲁迅选集》、《郁达夫选集》等书籍的“小图书馆”。战斗之余,他总会挤出时间看书,充分吸收书本中丰富的知识养分。当李继唐等战友来借书时,嗜书如命的唐承尧却总是大方地让战友们随意挑选。

  平时喜好看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唐承尧,并不是一个固守“本本主义”的指战员,他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对此,李继唐在《难忘的追忆》一书中有过精彩的描述———

  抗日战争期间,唐承尧所部颇有斩获,武器装备较为充足,但与日军装备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于是,唐承尧手下用木头制造了两挺“机枪”和两门“火炮”,涂漆后与“真家伙”没有两样,必要时可用“疑兵之计”迷惑和震慑敌人。在抗战快胜利时,我军占领儋县那大镇一个交通要塞的据点后,大批日军来到据点前,要求我军撤离。唐承尧早有防备,除了让部队在壕沟里埋伏,还让据点上的“机枪”、“火炮”直指日军。

  “这是我们中国的地方,我们在哪里驻扎你们管不着,我命令你们收起枪来滚下去!”唐承尧义正辞严地对前来交涉的日军中佐说。

  那个日军中佐看到据点上虎视眈眈的“机枪”、“火炮”,惊恐地命令日军退回去,并对翻译嘀咕一阵。也许是翻译出了问题,翻译对唐承尧说:“这里地势不平,中佐说不能滚下去,只能走下去。”顿时,日军在我军的笑声中狼狈逃离。

  特务大队长改善部队伙食

  在担任琼崖革命武装第四支队特务大队(后改为第四大队)大队长等职期间,唐承尧主要负责前线侦察工作,多次将大量情报提供给主力部队。

  据李继唐回忆,唐承尧除了做好情报工作,还关心并着力解决部队给养问题。1943年,唐承尧带着从石碌山跑出来的10多个工人加入革命队伍,提出严厉打击与敌勾结的地方封建把头,并没收顽固不化的封建把头的粮食等财物,一度解决了所在部队的粮饷问题。

  据杜建心介绍,唐承尧还曾抽调所在部队中的精干力量,挑柴到那大集镇的饭馆出售,换回的钱不仅让战士们吃饱,还买回布料添置衣服让战友们穿暖。直到最后,唐承尧也是为了部队给养而献出生命。那是1949年初,唐承尧在完成琼崖革命武装下达的侦察儋县县城兵力、布防任务后,返回部队时途经天角潭,他发现潭里有很多鱼,为了给战士们“打牙祭”,他在捕鱼时不幸遇难。唐承尧的35个岁月,就这样永恒地定格。(易宗平)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