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美国或被迫“重返欧洲” 日媒忧难遏制中国(图)(3)

2014年03月28日 08:1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日韩担心美国“支点”转变

  尽管奥巴马及美国官方并未公开表示将调整战略重心,但美欧这样强烈的呼声仍让美国的亚太盟友们表示担忧。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面对欧洲危机,奥巴马仍在犹豫是否将“支点”从亚洲撤回欧洲。日本《每日新闻》27日称,虽然奥巴马只是为了和俄罗斯抗衡不得不“重返欧洲”,但是这样的言论和做法无论如何都会让“重返亚太”战略产生动摇。该报称,奥巴马24日在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一开始就宣称“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虽然这是围绕乌克兰形势,美国希望在对俄罗斯、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反恐对策等广泛领域上,中国能够给予协助。但是很想问一下,希望中国给予协助从而和中国建立“新型关系”的奥巴马,未来会如何推进重视亚太的“再平衡战略”以抑制中国呢?

  《韩国日报》称,目前美国舆论出现双重性,一方面希望政府对俄罗斯强硬,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过多卷入。美国的这种慎重论正在亚洲盟国间产生疑虑。该报称,无论如何,目前美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各种问题应接不暇,这很有可能对重返亚太政策产生影响。如果奥巴马要将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欧洲,那么重返亚太政策将不可避免产生空白。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东京可能远比柏林更需要华盛顿的介入”。文章称,日本不像欧洲盟国,对美国并非一心一意,美国在亚太必须同时控制日本和威慑中国。该报认为,美国的力量是有限的,已经不可能面面俱到。

  脱欧辩论显示英国人复杂心态

  留下还是离开?英国人在跟着全世界一起听了半个多月马航失联新闻以及乌克兰变局话题之后,开始关心起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条新闻,那就是是否要脱离欧盟。

  脱欧话题在英国已经讲了一年一年又一年。最近英国人之所以重新聚焦这个老话题,是因为26日英国两位重量级辩手再次就英欧关系展开了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还通过各大电视台进行直播。这两位辩手,一位是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另一位是英国独立党的党魁法拉吉。两个人在一个小时的直播辩论中,从经济谈到就业,从价值观到孩子的上学问题,但主题只有一个:英国摆脱欧盟,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在直播间隔壁的媒体室,英国广播公司资深政治记者史密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场政治辩论就是一场秀,大家都知道东欧移民对英国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但同时也都明白失去了欧盟,英国也会失去很多政治保障。

  辩论完毕后,各大媒体的民调随之出炉,多数英国人更加欣赏法拉吉的表现。这样的结果让在场的不少英国记者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他们大多数在之前的直播报道中都认为,这场辩论会是棋逢对手,不分高低。

  法拉吉代表的英国右翼力量占上风,其实并不奇怪。因为眼下的英国和历史上所经历的历次经济复苏后的社会氛围有所不同。二战之后国力逐步复苏的英国,让老百姓更欢迎移民,愿意支持在公共福利政策上多投入的左翼或是中间偏左的政党,克莱格所代表的就是中间偏左的政治力量。但现在的英国,虽然经济好转,人们并未感受到国力的回升。就在年初,英格兰南部遭遇罕见洪灾时,有当地居民就曾对前去采访的记者抱怨,为什么政府一方面拿不出更多资金赈灾,同时却没有停止参加国际援助。在英格兰南部,有当地人说,如果时间倒退30年,他们不觉得留在欧盟有什么不好。但近些年来,他们看到的是,英国人的利益一直在被其他国家悄悄地抽走,换来的却是和自己孩子一起在就业中心找工作的竞争者。

  这些认同“英国人应当帮英国人”的南部选民,正是法拉吉的坚强政治后盾。当地人也承认,之所以支持法拉吉,就是因为他说出了英国人的心里话。更让许多英国“新欧派”担忧的是,英格兰南部向来富庶,“脱欧派”政客选举不用太担心筹款问题。相比较而言,摆在“新欧派”面前的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没有人可以打包票,右翼力量不会说服更多的英国人,拉紧岛国的窗户,寻求其他的发展出路。【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孙微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王刚 柳玉鹏 陈一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