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甲午战争成惨痛伤痕:军人殉难前依然端枪射击

2014年04月03日 09:41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道惨痛伤痕。两个甲子过去了,对于那段血泪史、羞辱史的深刻反思仍在继续。军人应该如何面对战争?对于这个问题,历史本身就是答案。

  在那曲痛彻心扉的历史悲歌中,有一批北洋海军将士不畏强敌,置生死于度外,在火力、机动力、毁伤力都不及日本舰队的情况下,与敌血战到底。1894年7月的丰岛海战,“高升”号运兵船被日舰击沉,坠海的中国军人殉难前依然端着枪、依着漂浮物,瞄准敌舰射击。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整体战斗精神并不好。在牙山战场上,清军主帅叶志超畏敌逃窜,弃城狂奔500里;日舰总攻刘公岛时,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在管带率领下结伙逃跑,最后“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虏”;随着前线战事不利,刘公岛水兵竟然走向了集体投降的境地。显赫一时的北洋舰队,悲惨地覆没了。

  军人的舞台,向来是生与死的战场。 在战场上,军人如果不敢露刃向敌,就等于把自己的脖子送到敌人的刀口下。露刃向敌、刺刀见红,是军人应有的姿态,也是战场胜利一方必须具备的精神。中日甲午战争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奔赴朝鲜战场,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志愿军将士虽装备落后、衣食短缺,却“如潮水般前仆后继地冲锋”,成为对手挥之不去的梦魇。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敌军老兵把中国军队这种不怕死的精神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精神胜于武力。对比这种“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与清朝八旗兵提笼架鸟、醉享太平的精神状态,对比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与清末战败的丧权辱国,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一支军队如果平时文恬武嬉、不思打仗,战时就会精神涣散、畏敌怯战;一支军队如果缺乏虎狼之气,战场上就会成为虎狼之食。

  露刃向敌,既要在战时,也要在平时。在自然界,兔子不敢去惹狼群,弱者不敢去惹强者。对于军队而言也如此。只有常闻战鼓响,练就“壮士饥餐胡虏肉”的血性,练就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才能经受住未来战场生与死的考验。(黄亮)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