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科学家为未来月球基地做准备

Scientists prepare for lunar base life support system

China is a step closer to setting up a lunar base after a 105-day manned airtight test, in which the 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s of Lunar Palace 1 sustained the lives of three trial volunteers.

more>>

2014年06月26日 16:3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尽管中国尚未有载人登月计划,中国科学家却已开始为建立月球基地做准备。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座貌似太空舱的实验装置中,三名年轻的研究人员从2月3日至5月20日,在密闭的环境中生活了105天。

  在这里,他们呼吸着与地球不太一样的空气,喝循环净化水,吃自己培育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有虫子,不见阳光,做许多科学实验,跟家人和朋友通过网络、电话交流,日子充实又寂寞。

  草莓种“月宫”

  这个实验装置的学名很拗口: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我们认为中国人首先使用它,应该是在月球上,所以起了个通俗的名字‘月宫一号’。”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刘红说。

  “月宫一号”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结合,构建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氧气、水和食物,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

  已投入使用的“月宫一号”一期包含了一个58平米的植物舱和42平米的生活舱,可为三名乘员提供生命保障。生活舱内有卧室、饮食交流间、卫生间和废物处理间。

  刘红说,“月宫一号”建设的一大难点是密封。整个装置有9扇门,如何让这么多门以及管道、线路都与舱壁密闭曾耗费了很长时间才解决。

  由于自然光难以控制,“月宫一号”内全部使用人工光。科学家根据人的营养需求,挑选种植了小麦、大豆、花生等5种粮食,胡萝卜、黄瓜、空心菜等15种蔬菜和草莓一种水果。

  小麦不仅供给主要的粮食,也供给主要的氧气。105天舱内的所有氧气可以循环再生约3次。

  实验人员105天吃的食物中,55%是系统内生产的,45%是外援食物,主要是肉类。

  他们还在“月宫”中饲养了一种肉乎乎的虫子。目前,只有中国在同类实验中使用了能提供丰富动物蛋白的黄粉虫。

  2011年美国举行的“人在太空”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家带了一饭盒用辣椒和花椒炒熟的黄粉虫,向同行介绍相关研究,引来一群美国人围观。

  一开始他们笑话,怎能吃虫?后来有个勇敢的男生尝了一口,说味道很好,像炸薯条。那盒黄粉虫瞬间就被抢光。

  不是地球复制品

  “月宫一号”与著名的“生物圈二号”是不同类型的实验。

  “以模拟地球生态系统为目的的‘生物圈二号’是失败的,我们不去重复。”刘红说。“我们决不是要复制一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自然形成,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虽然人自认高贵,但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人和狗其实没区别。”

  “但在我们制造的这个系统中,人就是主宰者,一切都是围绕人来服务的,人吃什么才种什么,根据人对营养、氧气、水的需求,来筛选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通过严格的计算,把它们设计到一起。在系统运转时,还会发生一些偏移,所以要人工调控,保证系统的运转。”

  尽管美俄欧一直在开展相关的关键单元技术研究,但近年来没有开展过大型系统实验。

  “很多国家政府认为去外星建立基地还是很遥远的事,没有急于在这方面给予大的投入。但实际上这样一个系统很复杂,里面每一种生物都很复杂,要将这么多生物变成一个生态系统,就越发的复杂,所以需要很长时间不断实验,才能成熟并用到太空中。”刘红说。

  与月球生活的差距

  “月宫一号”与真正的月球基地,差距主要由月球的六分之一重力造成。未来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员要适应低重力环境下的活动。

  此外,月球上比地球高的辐射加上低重力会导致生物系统发生什么变化,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

  “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做搭载实验,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提供搭载机会。我们会构建两个一模一样、迷你的‘月宫一号’系统,一个搭载到月球探测器上,一个在地面上。将搭载的数据与地面的数据做比对分析就可以矫正大系统,这样地面大系统实验数据就可以用到月球上了。”刘红说。

  她说,这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之前理论方法技术,收获比预期好。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下一步要研究改进。(记者喻菲)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