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蛟龙号载人舱内部直径世界最大 操作杆如游戏手柄

2014年07月09日 10:16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参与互动(0)
技术人员对“蛟龙”号进行全面通电检查
技术人员对“蛟龙”号进行全面通电检查
技术人员正在检修推力器
技术人员正在检修推力器

  “推力器通电前进、下潜、上浮、后退……注意艉下推力器转速……液压源启动、加载……”在潜水器操作维护间,“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的对讲机里传来了潜航员傅文韬的声音。

  为了确保“蛟龙”号功能和性能良好,7月6日,技术人员开舱对“蛟龙”号进行全面通电“体检”,调试了LED灯、云台、高清摄像机等主要设备,并对舱内声学系统和水面水声通信系统进行了通电检查。据航段副总指挥、潜航员叶聪介绍,这样全面的“体检”在不下潜的航渡期间每隔6天进行1次,每隔3天检查1次“蛟龙”的“容貌”,主要是查看它在海上的“长途跋涉”中是否“受伤”。

  趁此机会,记者在潜航员傅文韬的带领下,被允许进入“蛟龙”号载人舱一探究竟。

  从维护支架爬到“蛟龙”头顶非常顺利。没想到,当从直通潜水器的内部直梯看向载人舱时,我胆怯了。该直梯与舱口呈90°直角,大约长2.5米,从上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舱底。

  随着海浪的起伏,“向阳红09”船有些轻微的摇晃。我站在“蛟龙”头顶高达5米的支架上,心里感到莫名的畏惧和紧张,双腿一阵阵发软,怎么也踩不到直梯上,第一次进舱宣告失败。紧接着,我又尝试了第二次,依然以失败告终。

  “机会难得,绝对不能放弃!”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顺着直梯拾级而下,终于进到令我好奇已久的潜水器载人舱。

  进入潜水器,记者的第一感觉是:这里比想象的宽敞很多。载人舱是“蛟龙”号的核心,内部直径为2.1米,在世界同类潜水器中是最大的。

  舱内没有设置座椅,地板上铺有地毯,地板中央位置有一块凹槽,潜水器主驾驶就坐在地板上,脚正好放在凹槽里,感觉倒也不难受。傅文韬说:“每次下潜,我们都会在这里坐上八九个小时,时间长了膝盖也会受不了。”主驾驶左右两侧的舱壁下放着一摞坐垫,这就是两名乘员的座位,工程人员坐左边,科学家坐右边。

  “这是潜水器的操控面板。”傅文韬指着主驾驶位置前面许多红红绿绿的按键对记者说,“大部分设备的启动和操作都集中在这里,比如灯光、摄像机、声学系统等。”

  潜水器的操作杆很像游戏手柄,方便控制潜水器在水中前进、上浮、悬停等运动状态。机械手的操作杆也设置得非常人性化,可以从控制台上取下来,灵活自如地听从潜航员指挥。“我在舱内做什么动作,机械手在舱外就做什么动作。”傅文韬说。

  主驾驶面前一共有4块显示屏,其中1块显示着潜水器的动力情况、工作时间、下潜深度和实时报警信息等各项状态数值,潜航员可以轻松地在第一时间获取任何想要的数据。另外3块是水下高清摄像机显示屏,可以观测到海底地形、地貌等情况,方便潜航员驾驶和取样。

  潜水器主驾驶座位前还有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有机玻璃观察窗,两侧乘员座位前各有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观察窗。从3个观察窗往外看,视野相互之间有所重合,这也使得3名下潜人员在水下的观测视野不留死角。

  在主驾驶员身后,设置有7行6列排列整齐的蓝色钢瓶。据傅文韬介绍,这是生命支持系统。蓝色钢瓶里装有氧气,最多可供3人在水下呼吸84个小时。

  除了控制系统和生命支持系统,“蛟龙”号载人舱内还安装有两套水下通信系统,水声电话终端安装在控制台上,可以保证潜航员在各种情况下与母船“向阳红09”船之间的联络畅通。

  听着傅文韬的解说,感觉时间没过多久,舱内渐渐闷热了起来。“这是在海面上,等潜水器下潜到几千米深的海底,就不会热了,甚至还会感觉到很凉。所以我们都会带条毛毯备用。”傅文韬说。

  当舱内设备检测完毕后,我们顺着垂直的梯子爬出了舱口,气闷的感觉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禁感叹:潜航员在舱内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海底作业确实不易。(特派记者 朱彧)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