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甲午战争失败:源于重陆轻海意识

2014年07月28日 09:1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专家解读甲午战争失败:源于重陆轻海意识
北洋水师建设成就的象征之一:刘公岛海军公所。

  回望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不是要沉湎于历史苦难,而是要汲取历史智慧,解决新的历史课题。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众多挑战,中国该如何化解难题?如何防止中国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在7月24日于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学者姜鸣、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中国海军史学会会长陈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对甲午战争进行分析解读,为今日之中国提供借鉴。

  □主讲

  甲午战争前的清日力量转变

  甲午战争120周年,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说的很多。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也都高度关注这种危机的挑战,两国对于西方的回应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历史机遇

  日本经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洋务运动,但一个处于上升,一个处于下降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把效法西方、脱亚入欧、政治改革作为国策,通过明治维新,消除藩封割据,完成中央集权和君主立宪政体。又把海外扩张,以朝鲜为跳板踏上中国大陆,进而走向世界作为发展步骤。

  幕末时期,日本思想家吉田松阴提出“得失互偿”的攘夷保国之策,主张在与欧美和好的同时,将失之于欧美者,取之于邻国。吉田的这种主张,通过他主办的“松下村塾”影响了他的弟子。

  中国方面是否意识到不日本的挑战?中国政治家其实很早就看出了日本对中国的威胁,1874年李鸿章就提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倭国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久大患”。为防御日本侵略,李鸿章疾呼重视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并称“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从地缘政治来说,日本要向外谋发展,就要解决朝鲜问题、琉球问题和台湾问题,当时中日之间的交涉也都是围绕这3个方面展开的。为了应对日本在战略上的步步紧逼,清政府做了大量准备,洋务运动、建设海军都是这种应对的具体行动。从1874年到1894年,中日两国的军事对峙和冲突共有4次。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而出兵台湾,清政府以支付50万两白银换取日本退兵;1879年日本废琉球改设冲绳县,清政府经多次交涉,最终不了了之。这两次事件促使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海军,并使中国在中日海军发展竞赛中超出日本。此后,在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中,中国海军迅速运兵入朝,把朝鲜摄政王大院君抓到保定,遏止了日本介入的企图;1884年朝鲜“甲申事变”,清军再次入朝,使日本趁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企图无法实现。

  同时,北洋海军主力在1886年、1891年、1892年三次访问日本,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威力。但清政府当时刚刚经历了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十几年内战,还有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和驱逐阿古柏势力入侵新疆的战争,总体上国力衰落,缺乏战争的精力和实力。当日本并吞琉球时,琉球国王派使节向中国求救,李鸿章表示同情,但私下表示不可能为琉球的几个岛屿和日本开战。这时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但是一个处于上升,一个处于下降。中国没有真正抓住历史机遇,在二十几年里,逐渐拉开了差距,最后两国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日本

  “外交上居于被动地位”和“军事上先发制人”的谋划,反映出当年日本政客的不择手段最近,我重读了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在1895年战胜中国后撰写的回忆录《蹇蹇录》。陆奥是甲午战争的策动者,他在书中谈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确立的策略是:

  政府经过慎重审议后,确定如下方针:即中日两国既已各自派出军队,何时发生冲突虽然未可逆料,如果发生战争,我们当然要倾注全力贯彻最初的目的。……我国尽可能居于被动的地位,事事使中国成为主动者。

  我国政府的政策,在外交上虽然居于被动地位,但在军事上却要先发制人。因此,在刻不容缓的时刻,为了在外交和军事问题上取得协同一致,各当局莫不潜心策划,煞费苦心,至今思之,我不禁悚然。

  陆奥讲的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发生后,日本诱使中国出兵的那段历史。他所说的“外交上居于被动地位”和“军事上先发制人”的谋划,反映出当年日本政客的不择手段。从甲午战争起,“在军事上先发制人”即不宣而战的突然袭击,一直成为日本军队的传统。我们反思历史,要清楚地看到日本的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

  清政府

  在发展北洋海军过程中,面临严重的腐败

  清政府在发展北洋海军的过程中,面临非常严重的腐败。

  第一个层面的腐败是统治阶层的腐败。说得比较多的例子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同时,清政府在1891年开始停止进口外国的舰船和装备。中国同西方国家、同日本之间,在自己曾有的军事领先地位发生了转折。

  1891年5月到6月,李鸿章第二次校阅北洋海军。他提出,渤海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又说烟台和青岛两地要进一步修筑炮台。清政府一方面同意这个请求,另一方面又在6月1日批准户部提出的筹饷办法,停止购买外洋枪炮船只两年,省下来的钱全部上缴户部财政。

  我们不太了解的是,当年6月到8月,北洋海军访问日本,在他们的访问日记里多次提到日本军港的情况。北洋海军军官感慨,日本海军之勃兴他日不难与欧洲诸国并驾齐驱。所以在7月30日北洋海军尚未回国之前,丁汝昌就已发回电报,说我们战斗力已远不如日本。但这封电报没起到什么作用。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第三次检阅海军,他说“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1888年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这是国家在财政安排,以及清政府在考虑国家战略、考虑慈禧太后60寿辰、考虑国家军备安排的过程中犯下的战略性错误。

  第二个层面的腐败是北洋海军的内部腐败。关于北洋海军的腐败,我补充两个新材料。第一个材料是,北洋海军访日时,一方面看到日本海军的兴盛,一方面官兵却一起出去找妓女。第二个材料是,北洋海军研究者在威海发现了一个房契。1895年7月20日,北洋海军刘公岛投降几个月后,也是《马关条约》签订3个月后,方伯谦的弟弟悄悄将方伯谦在刘公岛上的房产和土地卖掉。同时还发现,有人向北洋海军官员起诉方伯谦的弟弟,称方伯谦曾向其借英银6000元,年利8%,买了60间房产,方的弟弟出面进行出租和收租金。现在方伯谦被杀头,“我找谁去?”这两个材料讲的是一件事,这些材料证实了北洋海军内部的腐败。

  历史总有许多令人感慨之处,审视历史必须看到,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要制定正确的国家战略。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崛起。

  □分甲午埋藏着未来崛起的密码论

  威海有一个传统,每当甲午战争逢5、逢10的年份都会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但对甲午的纪念,没有一个年份像今年这么热闹,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可能是某种因缘注定,在甲午海战的主战场辽宁东港大东沟,甲午海战的一艘沉船“超勇号”在这个时候被发现。超勇舰在泥底下8米深的地方,当我们发现超勇舰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大家这么热闹地说甲午,其实目的就一个,思考当年为什么败了,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走向海洋强国,面对海洋,而且越来越面对世界的时候。以往总是说,甲午战争改变了此后一个多世纪中国的命运,其实,在这场战争里面埋藏着今天跟未来崛起的密码。

  如果我们把这场战争只看作是腐朽的军队、腐朽的政府的失败,那就错了。那个时候,欧洲列强的势力越来越强,东亚国家如果要保有自立就要自救。结果,我们选择的模式是建立一支新式军队保护固有的生活方式、固有的价值观、固有的社会传统,什么都不改,就改一支军队。

  而日本明白自己没有资源,他要崛起,在他当时看,他所能参考借鉴的“老师”,英国人、法国人全是踩着落后国家民族的血泪崛起的。

  有一位日本专家说,到目前为止提到甲午战争,普通的日本人如果熟悉这段历史,他们普遍的认识是,甲午战争是让他们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东亚小国成长为一个西方式国家的台阶。这之后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又打败俄罗斯,进一步崛起。但日本人也意识到,在这个崛起过程中,他们可以说是有原罪的,他们的崛起是通过侵略别人实现的。他的侵略模式越来越膨胀,军队影响力越来越膨胀,必然会迎来昭和时代太平洋战争的全面失败。

  到了甲午战争120周年之后,抗战胜利几十年之后,环顾东亚局势,实际又到了某一种崛起的关口,中国正在崛起,从日本的一系列举动看,他也要“崛起”。这个年份关注甲午,会得到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想法。

  甲午战争虽然在甲午那年爆发,但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决不只限于那个甲午跟这个甲午,而是值得不断探索。希望对于甲午的纪念不要只局限于甲午,我觉得甲午是我们民族一本必备的参考书,如果不反思甲午,不彻底找出甲午失败之因,在崛起之路上,我们内心里可能还会有一个小地方不太自信。

  □观研究甲午也是未来之需

  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没有甲午战争就不会有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也不会有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不会有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也不会有日本占领大连40年,不会有东北广大地区沦为日本统治14年,也不会有全国蒙受战火之灾8年之久。所以,我们投入力量研究甲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当今之需,也是未来之需。

  封闭落后的海洋观念,必将使国家发展落后于时代。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还体现在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上。历史上重陆轻海的思想根深蒂固,明清两朝的禁海政策更是让中国与世界隔绝,完全不知道一个从陆地到海洋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正在敲击着中国的海岸。

  杨晓丹(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所长、海军大校)

  失败还源于重陆轻海意识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又是一战100周年。中国曾是东亚地区的No.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超过了中国,通过战争重新洗牌。一战爆发也是德国新兴力量开始崛起。我们知道每个地区的均衡是暂时的,国家强也不过几十年、上百年,总会有其他国家的力量上升,重新崛起。重新崛起这种变化是永恒的,那么,每一次都要通过战争形式来为一个地区的崛起重新定格吗?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二战以后人类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重新崛起这种变化是永恒的

  本版文字京华时报记者朱峰整理自“殇思·镜鉴——甲午战争120周年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