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国以“核”谋“和”

2014年10月16日 20: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张素)16日,既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3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核领域促进合作、谋求和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宣告中国正式迈入核大国行列。中国政府随后郑重声明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我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遏制敌对方对我们使用核武器,因此我们的原子弹是‘核盾牌’。”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张爱萍将军之子、“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理事长张翔在受访时说。

  北京大学教授张静援引资料指出,中国并未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改变既定的外交政策,“正如时任外交部长陈毅所言,中国的核武器只用于防御”。

  在专家看来,包括第一颗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所承载的意义不止于防御,更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我国战略核力量的突破与建立,牢固奠定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安全基石。”张翔说,“两弹一星”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鼓舞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信心。

  76岁的科技史专家葛能全曾长期担任中国原子能事业领导者钱三强的秘书。他回忆说,当时举全国之力摸索前行、艰难攻关,实现了那一代人的“中国梦”,“原子弹研制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随着世界战略格局转变,大规模核爆炸将威胁人类生存这一“核冬天”理论成为普遍共识,和平安全发展核能成为新的课题。1984年,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府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该机构旨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防止核武器扩散。

  “庆祝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30周年”研讨会当日在北京举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称赞说,中国加入以来的30年是推进和平与发展的30年。

  天野之弥介绍,30年间,中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交纳的自愿捐款共3498万美元,累计派出专家服务1964人次,与机构和成员国在核能发展、核技术应用、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扩散等方面开展合作。

  专家表示,核武器依然是大国综合实力的一张“底牌”,推进和平利用核能、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助于解决核武器引发的争议。

  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阐述了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作出了坚定不移地增强核安全和核安保能力的庄严承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核安全观”概念的国家。

  “当前国际形势中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非安全因素,而以战略核力量为后盾的强大国防,为我国赢得中国近代史以来最好的国家和平环境。”张翔说。

  “只要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葛能全说。他还提醒,尽管物质条件大为改观,但当今科研环境存在干扰,“科研工作者必须静下来,像‘两弹一星’的一批研发者们那样有所取舍,才能真正做出高水平成果”。(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