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美拐弯子弹助超远狙击 官方图片真实性存疑(图)(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31日 15:1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飞行的子弹

  EXACTO弹丸设计图

  作战性能

  狙击射程向超远距离延伸

  从公开的视频来看,现在美军开发的智能子弹只能在空中进行小角度的转向,要进行90度的转向,从目前的驱动技术来说根本不现实。因为弹翼的气动力不足以支持高速飞行子弹的剧烈转向,而在子弹中安装像导弹和飞机那样的矢量发动机,则更不现实。从美军研发的目标来看,主要是为了提高狙击手的生存力和作战效能。要说这种初级的“拐弯子弹”能够改变地面战场的作战形态,还为时过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军对远程精确狙击的投入,一方面将会大大延伸传统狙击的作战距离,另外一方面将使“狙击”向对武器装备的杀伤延伸。

  现在狙击射程普遍在向远距离和超远距离延伸。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一些西方国家狙击手使用1500米至2000米有效射程的狙击步枪,创造了几个超过2400米的狙击纪录。而在电影《生死狙击》中,男主角在家中收藏但后来被诬陷为暗杀总统凶器的狙击步枪,则是美国夏伊战术公司生产的M200干预型狙击步枪,其有效射程接近2300米。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使用M200狙击步枪的经验丰富的狙击手,很有可能会突破2500米甚至达到3000米的距离。这并不是狙击距离的极限。随着12.7毫米以上大口径弹药的推广,一些大口径狙击步枪,例如美军著名的巴雷特M82狙击步枪,其极限射程就达到了6公里。美国甚至开发了有效射程2000米的XM109型25毫米穿甲榴弹狙击步枪。

  在未来狙击距离普遍达到1500米至2000米的情况下,依靠单纯的人眼“三点一线”射击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普通的白光或者夜视瞄准镜也无济于事,必须给狙击步枪配备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等火控装置。因为超远距离的狙击中,风速、气象、目标的移动、子弹的飞行速度,都会极大地影响狙击结果。狙击手必须通过狙击步枪的火控装置,再结合自身经验,测算子弹复杂的弹道轨迹,从而精确预测子弹的弹着点,以实现对目标的一击必杀。然而这些技术与最新的智能“拐弯子弹”相比,就大大不如了。因为前者需要射手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而后者则大大降低了对射手的要求。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最远狙击距离纪录是英国皇家骑兵下士克雷格·哈里森创造的,他于2009年11月份在2475米之外一枪射杀2名塔利班武装人员,这个距离超过他所持的L115A3狙击枪最大精确射程914米。L115A3狙击枪是英军迄今射程最远、威力最强劲的狙击枪。据测算,从哈里森的子弹出膛到狙击命中目标,时间要长达3秒钟。在射击距离如此之远的情况下,风速和子弹重力都将改变子弹的轨道,哪怕稍有偏差,都能使子弹偏离目标很远。

  对狙击与反狙击提出新挑战

  超远距离狙击不仅显示了狙击手的素质,而且具有现实的战术意义。对于狙击手来说,超过2000米的狙击将有效减少暴露的几率;而对于敌军来说,超远距离狙杀将沉重打击其士气,其士兵将深深陷入来自未知打击的恐怖之中,尤其对中高级指挥官的远距离狙杀更会极大削弱敌军的指挥效率。

  美国在12.7毫米的狙击步枪子弹上开发“拐弯子弹”,意味着其除了远程狙击外还有了反器材的能力。因为一些高技术的光电探测装置、雷达阵面、机身蒙皮、发动机等,一旦遭到攻击很有可能造成瘫痪。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人使用这种拐弯子弹,通过隐蔽的方式,向隐形战机、轰炸机发射子弹,虽然不能击毁战机,但只要击伤了蒙皮或者发动机,就完全可能造成战机无法升空作战。而一个5人组的狙击小分队,就可能让基地整个战斗机或者轰炸机部队“歇菜”。再比如对于反导相控阵雷达阵面,虽然一发大口径狙击子弹不足以让拥有数百个单元的雷达瘫痪,但却容易导致雷达探测性能的下降,甚至可能击穿内部线路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这对战略性的反导作战将带来很恶劣的影响,或导致反导的失败。

  而这些的始作俑者,一枚小小的智能“拐弯子弹”就能做到。因此,美国开发“拐弯子弹”,是地面轻武器领域的一个新动向,特别是对远程(2000米以上)的狙击与反狙击,破坏与反破坏提出了新的挑战。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