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空军战机高原穿山沟 机翼挂断高压线避雷线(3)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1月12日 12:5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这是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蒋佳冀认为:优秀飞行员须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实践的科学素养——

  “算术就是战术,算法决定战法”

  “好一双鹰眼!”师领科长李涛统计后发现,蒋佳冀目视发现距离比很多的飞行员至少多出5到10公里。

  先敌发现、胜敌一半,空战中,目视发现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一直以来,目视发现训练主要靠老飞行员的零碎经验,缺少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

  为此,蒋佳冀曾专门请教医科大学的眼科专家,详细了解眼睛基本构造和功能特点,并利用对抗训练契机反复试验,获取数据,总结出间隔扫视、循环搜索、交替搜索等训练办法,终于练成“绝技”。

  把原理搞透、用数据说话、凭实战验证,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蒋佳冀说,这是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更是一名职业飞行员应该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走进蒋佳冀所在团,对“飞行的结束才是训练的开始”这句话的推行,令记者印象深刻。

  飞行讲评室,飞行员、领航员、电抗人员、机务骨干悉数列席。背后8台电脑一字排开,态势图、飞参、视频等数据实时回放。讲台上,飞行员讲述空战过程,讲台下不断有人提出意见建议。每次对头、每次机动、每次攻击都要理性分析,每个动作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数据是多少,都要反复争论……

  这正是该师正在探索的“1131”训练法,即准备1小时、飞行1小时、检讨评估3小时、再验证飞行1小时,通过“研究—试飞—评估—再研究—再试飞”的良性循环,加大地面研究力度,强化学习研究对训练的指导,促进训练由任务指标型向作战研究型转变。

  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了训练的“含战量”。在参加2011年空军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的队伍中,该师的训练时间指标仅列中游,但对抗结果却名列前茅。

  有一个细节:该师导弹挂载的位置,并不像其他单位那样。细问方知,基于飞机在空中机动时的重力分析,怎样排列更有利于实战是大有学问的。“如此微小的气动差异都在琢磨,可见真正贴近实战了。”获悉兄弟部队的赞誉,蒋佳冀笑说:“我们的战法不仅是练出来,更是算出来的!”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