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炊事兵练成战略导弹部队优秀士官 发射8发新型导弹

2015年04月30日 10:0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

  塞外隆冬,关山飞雪,一声点火,长剑问天。这是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成功发射的第100发导弹,指挥长是一名士官——第二炮兵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三级军士长何贤达。

  做为百万军中一兵卒,何贤达看似平凡普通,却在18年军旅生涯中写下“导弹精兵”的传奇:发射阵地,他精准驾驭战车长剑,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操作汇报演示;西北戈壁,他枕戈待旦闻令出征,亲手将8发新型号导弹送上蓝天;首都京城,他登台讲述带兵之道,荣膺战略导弹部队“十大优秀士官”。

  从火头军到导弹精兵

  1997年底,何贤达当兵入伍,新兵下连分到炊事班。他找到连长想调到战斗班,却无功而返。他把心一横,打算自学成才。战友戏谑地说:“锅台三尺宽,你还想翻天?”何贤达执拗地回答:“那你就看看,炊事班里能不能飞出金凤凰!”

  白天,何贤达一有空闲就用柴火当模拟器材,摆开“战场”练操作;夜里,他把厚厚一摞专业教材悉数翻遍,嚼碎了装进肚里。半年后,全旅大考,何贤达名列前三甲。“火头军”抢了导弹专业的“交椅”,有人不服气。旅领导现场复试,却考出一个“百问不倒”,何贤达一下声名鹊起。

  走下灶台,登上吊车,何贤达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寒来暑往,苦练精训,他很快成为全旅有名的“一吊准”,甚至可以用吊车钓鱼。官兵们佩服地说,吊臂就像从他身上长出来的一样。1999年,何贤达凭着“第一吊”的本领,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用100余次转载导弹无一差错的优异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从“火头军”到“一吊准”的转型,何贤达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精兵,有时就得“这山看着那山高”。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重要岗位全都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于干部轮换流动快,战斗力波动较大。

  “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主动请缨。这一想法,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犹如天方夜谭。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

  勇者不畏险,何贤达义无反顾。2002年盛夏,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成为该型号导弹担此重任“第一兵”,当上发射一连一班班长。

  发射“男一号”,一干就是10年,何贤达越战越勇。2012年,他大胆建言由士官担任发射指挥长,并苦学精练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核,成为第二炮兵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

  传播兴军强军正能量

  何贤达担任一班班长十多年,每逢老兵退伍,他心情就特别沉重。当年,看着一个个好兵抹着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军营,他惋惜;如今,看着一个个好兵态度坚决、开开心心地走出营门,他心痛。

  有人想不明白:“六菜一汤,营区如画,条件这么好,咋就不愿留?”何贤达也经常琢磨,逐渐将心中的问号拉直了:互联网让时代变了、世界变了,战士也变了。作为带兵人,不仅要带领战士抢占导弹阵地,更得带着大家坚守思想阵地。

  那一年,班里分来个叫韩凯的战士,大学本科生,出国留过学,一进门就给班长“亮底牌”:呆两年、镀层金,回家去干“大事业”。何贤达没有“当头棒喝”,倒想看看他能“翻起多大浪花”。一段时间,韩凯张口“海那边很精彩”,闭口“说了你们也不懂”,“私下聊的”一度搅乱“课上讲的”。

  一个周末,何贤达在班里摆开桌子,要和韩凯“拉拉呱”,主题就是“哪儿的月亮更圆”。全班列座,其他班的战士也来“观战”。韩凯认为国外收入高、经济好,何贤达却透过中外百年历史比增速、看发展;韩凯感叹身边房价高、看病贵,何贤达列举50多组数据阐述辩证看、务实办。

  一番唇枪舌战,韩凯心服口服。何贤达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以后别拿那套歪歪理糊弄人,别让人看不起你这个大学生!”后来,韩凯转变很大,参加了实弹发射,还评上了优秀士兵。

  随着军营网络进连入班,何贤达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军营网络上,他当上了“论坛版主”,开通“老兵微博”,还在网上建了个群,搞起“微教育”。这位官兵眼中的“时髦班长”,逐渐走进了战士的“朋友圈”。播“阳光”、去“阴霾”,战士思想阵地处处充满正能量。这些年,新兵下连,挤破脑袋要找他报到;老兵退伍,一班老兵哭天抹泪不愿走。

  淬火炉锻造锋利尖刀

  连队有个荣誉室,奖牌挂满一面墙,大多都是一班的:18次夺得上级军事技术比武冠军,9次名列全旅发射单元“架架排序”榜首,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战士们常说:一班不一般,班长是标杆。何贤达像块磁铁,把全班紧紧凝聚在一起。旅长张赫深有感触地评价道:“攻难关、打硬仗,全班一心,其利断金!”

  何贤达给一班画了张“作战图”,根据每名战士的素质、特长定位定岗,因材施教各尽所能,推行高中级士官、初级士官、义务兵层级管理,层层有责任,人人有人帮,全班团结如一人,把一班锻造成为锋利无比的尖刀。

  基层琐事多,何贤达始终抓住打仗的事不松手。他盯着提高战斗力想办法,新老结对帮扶、常开“诸葛亮会”、倡导效率制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班在专业理论、实装操作、战术水平等方面更胜一筹,训练“龙虎榜”次次有名。

  良匠无弃木,好班不挑兵。何贤达常说,一班是座“淬火炉”,进来都得变成钢。去年年初,在全旅比武考核前一天,重要号手沈少晨受伤住院,营里临时调整另一个连队的上等兵张旭补缺。全班通宵不眠为张旭补课,反复操作磨合。虽然在比武中保住了“金牌发射架”的牌子,成绩却打破一班“最差纪录”。此后一个多月,全班齐心帮助张旭“淬火”,陪他深学专业、苦练操作,使他很快名列全旅专业考核榜首,成为一名优秀的发射号手。

  □本报通讯员李永飞刘刚

  本报记者李想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