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军报:不能真实地树立英雄形象 敌人就会亵渎(3)

2015年05月29日 09:29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5、英雄不是传说

  再次与英雄并肩,是继第一次参战6年以后,在另一段边境线上。

  1985年春天,我所在的侦察部队执行一次战斗任务。我作为炮兵参谋到友军炮兵部队协调指挥,沿途看到很多用草木拼成的楹联。这些楹联都是战士们自己创作的,其中不乏英雄主义气概,也不乏诙谐幽默,令我至今难忘。就是在那次战斗中,我所在的分队战士李军踏雷负伤,就牺牲在我的眼前。李军牺牲后,他的母亲李祖珍深明大义,到前线给官兵做报告,把战士们当做自己的儿子,鼓励大家继续战斗。李祖珍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子弟兵的好母亲”荣誉称号。在此后很多年里,每逢春节,我们都会把李妈妈请到连队过年。

  后来得知,就在那段时间,和我们同在一个防御区域的兄弟部队,曾经发生过更加激烈的战斗。1985年7月19日凌晨,我边境线某主峰前沿的无名高地遭遇对方两个营的进攻。我军一个哨位上5名战士,两人牺牲,其余3名身负重伤。战斗中,战士韦昌进一只眼珠子崩出眼眶,他把眼球塞进眼眶,一面救护战友,一面固守阵地,坚持了11个小时,最后时刻还向炮兵呼唤火力,配合收复高地。战后,医生为韦昌进清理伤口,除了眼伤以外,全身还有22处伤口。我后来曾经研究过韦昌进的22处伤疤,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子弹和弹片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进入肉体的。韦昌进身上的22处伤疤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多处负伤、重复负伤,说明他负伤之后还在战斗,它见证了一个英雄诞生的真实过程。

  2000年,我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出版后,有天晚上散步,听到几个老者议论这部作品。老者估计是附近干休所的老干部,其中一人声音很大地说,当年我们和“梁大牙”一个德性!我暗中跟在他们身后,听他们聊了很多战争年代的事情,并且意外地收获了一个素材。山东省莒南县有个自然村叫渊子崖。抗战期间,一股日军路过该村,想顺手牵羊抢点粮食。按照日本人的逻辑,一般的村民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望风而逃,但是这一次他们想错了,渊子崖村的老百姓吹起了牛角号,男女老少登上了往年防匪的土围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土枪土炮。鬼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以为这个村里一定会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第二天出动日伪军1000余人,把渊子崖围得水泄不通。村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从太阳升起打到日落西山,直到村民手里的武器打成废铁,日军才撕破一个口子进到村里,然而已经手无寸铁的村民还是誓死不降,摔锅砸铁拿起来又同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后来,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鬼子终于撤退。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渊子崖村民147人壮烈牺牲。

  就是这个故事,激活了我的创作灵感,写了一部抗战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两句话:“没有谁能够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只有我们自己。”

  生活远远比我们的作品精彩,生活中的英雄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诚如毛泽东主席的精辟论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的英雄观,可以用他的诗句形象地表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那晚霞和稻谷交相辉映的傍晚,从暮色和炊烟中走来的人们,都是英雄。

  6、英雄永驻我们心中

  曾几何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让一些人变得六亲不认,变得数典忘祖,变得对英雄也不以为然了。无知地戏谑、浅薄地诋毁、盲目地质疑,其实只能说明某些人内心的干涸。为什么看不见英雄?为什么怀疑英雄,一句话说到底,是因为自己的心中缺乏英雄,身上缺乏英雄气质,缺乏英雄精神,缺乏对英雄的追求。

  这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也是一场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危的文化战争。如果我们不能建设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那么就会拱手让出我们的文化阵地;如果我们不能真实地、艺术地树立我们的英雄形象,那么我们的敌人就会用“假英雄”“伪英雄”和“坏英雄”的形象来亵渎和遮蔽我们的英雄。

  我们缺的不是英雄,而是对英雄的认识和尊重;我们缺的不是英雄精神,而是对英雄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我们缺的不是英雄品格,而是对英雄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英雄不是神,不是圣,也不是仙。英雄有很多种类,有拯救人类灵魂和命运的英雄,也有拯救社会和生命的英雄。英雄的表现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先天的英雄,也有后天的英雄;有准备充分的英雄,也有瞬间诞生的英雄。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英雄的梦想,就像种子一样蛰伏在我们的心中,一旦遇到阳光雨露,这种子就会生根开花。

  在前不久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一堂课上,老师谈到一位外国作家对中国长城的质疑:一座长城就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安全吗?老师提问,有没有这样的城?大二女生王辰玮起立回答,有,众志成城!顿时,掌声雷动。这掌声意味深长,它说明当代军校大学生懂得担当,懂得家国天下。或许,他们即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城的一座砖石,或许,他们正在暗暗地做着英雄梦。(徐贵祥)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