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低碳社区在向我们召唤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3月02日 10:5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3类低碳社区的建设标准

编者按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创低碳发展新局面,我国积极探索不同地区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国建设1000个低碳社区试点,“十三五”时期,择优建成一批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为此于日前印发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对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农村社区开展低碳建设提出标准和要求,探索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低碳社区建设模式。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低碳社区是绿色中国的活力因子。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对于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低碳社区建设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仍有许多思路待厘清,问题待解决。

  城市新建社区

  概念:城市新建社区是指规划建设用地 50%以上未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城市新开发社区。

  建设原则:城市新建社区试点应按高标准做好源头控制,以低碳规划为统领,在社区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和居民生活等方面践行低碳理念。整体拆迁的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可按城市新建社区开展试点。

  运营模式:鼓励探索由专业化大型物业管理集团对低碳社区统一运营管理的新模式。

  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设置强调从规划建设环节提出高标准的准入要求,基于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覆盖了社区低碳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例如:

  ≥1个 电动车公共充电站

  ≥2% 社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80% 能源分户计量率

  ≥50%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40% 本地植物比例

  100% 新建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一星级达标率

  100% 新建商品房绿色建筑二星级达标率

  100% 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率

  城市既有社区

  概念:城市既有社区是指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基本形成社区功能分区、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成熟城市社区。

  建设原则: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建设要以控制和削减碳排放总量为目标,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对社区建筑、基础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完善社区低碳管理和运营模式,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运营模式: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入社会资本,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公私合作、特许经营等新型市场化运营方式,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多主体共同推进等不同建设运营模式。

  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设置突出降低社区碳排放量,覆盖了既有建筑、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社区环境、运营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提升等方面,共设定了9类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例如:

  ≥60% 新建绿色建筑达标率公交分担率

  ≥10% 社区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比照基准情景)

  ≥1个 自行车租赁站点

  √ 开展社区碳盘查

  √ 碳排放统计调查制度

  √ 碳排放管理体系

  √ 低碳家庭创建活动

  √ 社区生活信息智能化服务平台

  农村社区

  概念:农村社区是指未纳入城区规划范围的行政建制村域。

  建设原则: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要紧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根据本地资源、气候特点,科学规划村域建设,加强绿色农房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广符合农村特点的低碳生活方式。

  运营模式:积极探索由乡镇政府主导、村镇集体企业、第三方开发主体、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低碳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指标体系:其设置突出以低碳发展支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围绕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设定了10类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例如:

  100%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饮用水达标率

  ≥5%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90% 秸秆回收利用率

  ≥50% 节水器具普及率

  ≥2次/年 低碳宣传教育活动

  √ 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 碳排放统计调查制度

  √ 村庄保洁制度

  √ 低碳宣传设施

  √ 低碳生活示范户

  √ 低碳生活指南

  如何打造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建设应探索建立符合不同区域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管理模式。专家建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