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公益人才培养缺口巨大 业界称投入远远不够(2)

2012年10月11日 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如何破解恶性循环?

  “不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公益行业将难以发展,整个行业都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状态。”银杏计划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首先是要有人才。”

  “公益行业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吃饭,需要有尊严的生活。那种喝西北风来做公益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徐永光说。

  “银杏计划回应了公益行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公益行业人才成长缺乏支持。”南都基金会执行理事长程玉说。

  “战略性资助优秀的公益青年,帮助他们突破成长瓶颈,他们就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传播公益理念和文化、影响社会政策,让更少的资金撬动更长远的公益效应。”

  银杏计划对于银杏伙伴的帮助,除了资金支持,还有专家评委的指导、伙伴网络的支持、出国考察等。

  “工友之家”公益组织负责人孙恒打算建立连锁慈善商店,但不明白如何运作。2011年,“银杏伙伴”考察英国乐施会慈善商店,让他获取了许多灵感,回来后很快就开办了为农民工服务的二手店。

  2012年,在心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银杏伙伴”考察了韩国和台湾公益行业的发展。西北植树公益人马俊河参访过台湾的桃米、无米乐等生态社区后说:“我一直在想文化治沙,但不知道咋搞。看到他们的做法,多少有点感觉了。”

  银杏计划实施两年来,已经改变了21名各地优秀的青年公益人,更改变了他们身后的公益机构。

  重庆市江北区绿叶义工志愿者协会会长张海峰坦言:“协会迅速发展后,机构和自身都遇到了极大的瓶颈,我开始变得迷茫。但成为‘银杏伙伴’后,我有机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开阔视野,发现了另外的视角,就可以从容面对瓶颈了。”

  环保组织“绿色昆明”总干事梅念蜀说:“‘银杏计划’让我能够缓一口气抓管理,使机构运营与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2011年参加“银杏计划”后,她不仅没有“大铺摊子”,反而全年几乎没有新申请项目,潜下心来建立了招聘、面试、入职指导、绩效评估等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今,一支新队伍逐步建立,团队成员的素质、能力较过去大幅提升,专业背景也更加全面。

  同时,青年公益人对这份事业的责任感、归属感更深了。梅念蜀笑着说:“每当自己想偷懒时,同事都会笑称:多写点、多做点,‘银杏伙伴’可要胸怀天下,脚踏实地!”

  从事流动儿童公益辅导的“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杜爽说:“独自做公益的时候很孤独。但现在我们21位‘银杏伙伴’在一起,是有着共建公民社会理想的21位伙伴,力量绝对大过了1×21。”

  中国公益人才培养缺口巨大

  近年来,公益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除“银杏计划”外,还有其他一些关注公益人才成长的项目,如友成基金会的“小鹰计划”、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创绿家项目”等。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实施“百人计划”,希望为公益领域培养一批高端的专业人才。

  但“银杏计划”的工作人员坦言:“与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的需求相比,这些投入还远远不够。”

  以“银杏计划”为例,该计划主要支持公益创业初期的年轻人,实施两年多来,已有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泰国等地的172位推荐人推荐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近230位候选人,但只有数十位得到支持,还有近200位被推荐者等待支持。

  除了公益创业者,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很多公益组织目前都面临着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接班人的培养对于这些公益组织完成新老交替、继续前行,非常关键,也急需支持。

  此外,还有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大量公益创业者,还等待着被发现。

  根据“银杏计划”的评选方案,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的最终资助名单,将于10月12日在京揭晓。“银杏伙伴”的平均年龄为34岁,其中男女各半。

  未来3年,他们每人每年将获得10万元、总计30万元的个人成长资金,用于解决个人生活、学习及考察的费用;以及定期的海外考察、伙伴协作、专家资源等多方面支持。

  “基金会不仅应该资助草根的公益项目,更应该关注公益人才的培养。”徐永光认为,“公益也是个产业链,处于公益产业链上游的是基金会,具有资金优势,应该大力关注。”

  他呼吁,尤其是当下,被戏称为“洋奶”的境外公益资金相对减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基金会加入这一行列,共同用资金、项目支持公益人才的成长。”

  “2010年中国基金会公益支出约为250亿元。如果其中有2%用于支持公益人才的成长,那就是5亿元的投入。这对中国公益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徐永光最后说。(记者 庄庆鸿)

【编辑:马学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