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饮食文化遭人情捆绑 媒体谈分餐制吁重拾古风(2)

2013年02月01日 10:02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分餐之末

  渐趋消亡,胡风南下引变迁

  分餐消失,合餐兴起,与我国古代餐饮品种日渐丰盛及餐具的变迁有关。

  由此可见,分餐制非舶来品,更非老外的“专利”。它曾在我国古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而今的消亡,只是在完成时间轴上的兴灭更替而已。而从具体时间划分上看,国人从分餐演变至合餐,始于唐,成于宋。

  大致说来,分餐消失,合餐兴起,与我国古代餐饮品种日渐丰盛及餐具的变迁有关。

  中国烹协专家委员会专家王喜庆认为,周秦汉晋时代,百姓大多应用小食案进食,这是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的重要原因。而王仁湘的《饮食与中国文化》也指出,我国从唐代起,由分餐逐渐演变为合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桌大椅的出现。

  早在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类似无背折叠椅),开始进入中原。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到唐代民族大融合时期,少数民族这种垂足而坐,比席地而食更加舒适的就餐方式,很快便被中原人普遍接受开来。

  在陕西南里王村曾发掘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墓室东壁绘有宴饮图,图正中置一长方形大案桌,案桌上杯盘罗列,食物丰盛,案桌前置一荷叶形汤碗和勺子,供众人使用,周围有三条长凳,每条凳上坐三人,这幅图反映出部分家族的分食已过渡到合食了。

  此外,作为“会吃”的民族,我国的饭菜种类愈来愈多,外观花样也不断推陈出新,一桌盛宴菜品之丰盛,也愈来愈不适合分餐形式。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约至宋朝,合餐制已然代替分餐,成为社会主流的饮食方式。

  不过,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分餐的习惯未完全消失。如小说《红楼梦》中,除了大量“围坐合食”的场景,第四十回里写道:“贾母等人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说:既没有外客,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

  分餐之思

  昙花一现,公筷迈不过“情”关

  近现代,坊间大众普遍采用的就餐方式早已是合餐了。无论寻常家宴,路边小店,还是部分高档酒店里,都不乏一桌人觥筹交错、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汤碗里捞菜的场景。

  饮食习惯的演变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直到清末民初,分餐与合餐在国内居民生活中,一度是并存的。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重大或高档宴会上,虽形式上围桌而坐,但推行的是有合食气氛的分食制,每道菜由服务员分配,每人一份。

  无奈的是,因其程序相对繁琐、人员成本高,这种进餐方式推广起来颇有难度。在近现代,坊间大众普遍采用的就餐方式早已是合餐了。无论寻常家宴,路边小店,还是部分高档酒店里,都不乏一桌人觥筹交错、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汤碗里捞菜的场景。

  但在司空见惯之余,这种就餐方式带来的卫生隐忧也不时遭到诟病。网友“不曾懈怠”就说,“国人吃饭太不讲究了,一桌上十来双筷子,简直就是唾液交流!”而对此的担忧,在一些疫情面前进一步加深。

  2003年,“非典”疫情一度肆虐。疯狂的疫情,让国人对聚众欢闹的饮食习惯开启冷思考。“非典”阴影下,许多酒楼饭店重新拾起分餐方式,受到顾客热捧。不少家庭,也开始用公勺分菜而食。但此种“公”“私”分明,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2006年,部分媒体调查走访那些曾在“非典”后一度实行分餐的饭店发现,几乎无一例外都返回“合餐”形式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字:一是“钱”字,一餐馆老板算账称分餐增加服务员、餐具,增加了成本;二是“情”字,国人还是习惯相互夹菜表热情,认为分餐破坏就餐气氛。当年,有关部门曾设计调查问卷,在北京、广东、内蒙古、山西等非典疫情一度严重的省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碍于人情面子,八成受访者称与亲朋好友一起就餐,不会要求分餐或使用公筷。

  继“非典”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的“分餐”之风的速灭遭遇,如出一辙。(李玉伦)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