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将福利院孤残儿童放农村家庭寄养 新模式引争议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5月29日 09:41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将福利院孤残儿童放农村家庭寄养新模式引争议
家庭寄养给了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图片来源:北青网

  将本来集中生活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放到农村家庭寄养,北京福利机构开创的这种儿童福利社会化模式给了孤残儿童家的温暖,因而一度获得全国推广。然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也引发了社会对“北京模式”的争议。

  评价一套福利体系好不好,外界的利弊分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寄养家庭里的孩子们觉得好不好?“爸爸妈妈”们觉得好不好?5月24日,记者走进“北京模式”的一个聚集地——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内官庄村,试图深入孤残儿童寄养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这孩子要不是来我家,到现在都走不了”

  为了获得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信息,记者辗转来到了礼贤镇儿童福利院。“我们办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已经19年了,这些年来发展一直挺好。”福利院院长马风英女士一边介绍,一边电话联系上了王淑兰、刘广芬家庭。

  走近王淑兰家的围栏,就看见两个孩子趴在窗户边笑着向记者招手。“刚给孩子们吃过午饭,一会儿还得哄他俩睡觉。”说话人正是孩子们的“妈妈”王淑兰。待把两个孩子哄睡后,她开始说起自己的“掌上明珠”。

  “我今年55岁,带第一个孩子那还是2003年3月21日。”王淑兰从里屋取出一幅照片,上面是她抚养过的十几个孩子与全家的合照,她指着左上角的一个小孩说:“这就是第一个小孩儿小怡,可鬼着呢。”照片中的小怡大约4岁,躲在王淑兰怀里嘻嘻地笑。“我哄孩子10年了,那一个个真是掌上明珠一样。”看着照片,王淑兰很兴奋。

  在床上熟睡的这两个孩子,王淑兰也都已带了两年多:“大的叫小珍,是个姑娘,三四个月的时候来的我家。小男孩儿叫小军,今年两岁,刚出生几天就来了。”说到福利院集中抚养与自己家里带的区别,王淑兰觉得“没法比”:“要是集体养,没问题的还好点儿,有问题的那怎么办?这孩子要不是来我家,到现在都走不了。”王淑兰指的这个孩子,是“大女儿”小珍。

  王淑兰坐到床边,摸着小珍的头:“我这闺女是脑瘫,有点智障,刚抱来那会儿就眼睛能转转,这要是没人抱着捂着肯定长不好。你看她这骨头都倍儿软倍儿细,到现在还跟我一块儿睡呢。”王淑兰自从带这些孩子,就当起了“全职妈妈”,时间和精力全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儿子小军去年学会叫妈妈,最近这十来天也开始叫爸爸了。”她模仿着孩子叫爸爸的声音,特别有成就感。

  王淑兰说,自己和家人都很爱惜这两个孩子,早已把他们当成自家人:“我小孙女刚9岁,老抱着他们,都是吃一块,玩一块,住一块。今年4月份,有个企业来人,捐了很多食品和玩具,看见孩子他们特别开心,又是抱着玩又是抱着照相,都说根本看不出这是孤残儿童。”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