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妇产科医生:老百姓宁可信邻居的 也不信院士的(3)

2013年12月18日 0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事实上,社区医疗机构应该能为大量普通疾病患者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三甲医院的好医生,更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协和的专家,大多都是攻克疑难杂症的高手。张羽用风湿科举例,那里光一个主治大夫一年见过治过的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等,就比国外一些医疗中心碰到过的还多。

  “但我们没法着急,得慢慢来,我们的国家太庞大了。”张羽说,她非常理解为什么中国患者只信赖三甲医院,尽管说起原因会让她短暂地陷入沉默。

  讲好这些“故事”,抚平一些医患关系的褶皱

  书中讲到,协和医院妇产科一位深受同事尊敬的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肩关节脱臼,鼻梁骨骨折。“大夫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会受到威胁。”事后,张羽的一位同事曾对她抱怨。

  后来,这位和张羽住一个宿舍、把“治病”作为毕生兴趣的女医生离开了协和医院。张羽也为频频发生的杀医、伤医案感到恐惧、失望以及一种深深的危机感。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物和奢侈品。”张羽说。有的病人找不到病历,认为是大夫私藏甚至是打包卖废品了。有的病人挂不上号,就指着医生破口大骂。有的病人对治疗、手术的效果不满意,不论原因,一律把矛头对准医生。甚至有的病人嫌病号饭不好吃、取药得多跑几趟,也会冲着医生发脾气。

  但张羽理解他们,因为“医患关系并不是医生和病人单纯的关系”。她认同一位老师曾跟她说过的,既然医患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撇不开大环境。

  她写到过一位名叫林青的患者,48岁,子宫上满是多发性子宫肌瘤,发展下去可能有生命危险。但她拒绝手术,理由是她坚定地认为,“没有子宫就不是女人了”,还认为医生是在处心积虑谋害她。

  在张羽看来,有的病人对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这样她就完全无法和医生交流、共同制定最合适的方案。这样并不要紧,只要她能遵医嘱,让医生全权决定。让她觉得可怕的是,有些女性异乎寻常地关注自己的身体,但借助图书、网络、亲朋好友等渠道获得的大量医疗信息,受制于有限的辨别能力,反而会让她们陷入迷乱,无法和医生达成默契。

  林青就属于这种情况。负责她的年轻的住院大夫准备放弃,让她“回家养瘤子去”。但张羽还想再试一试。

  她把林青约到办公室,并特意表现出,自己清楚记得她的名字和病情。

  “我们在追求高效、也就是为更多病人治疗的同时,往往会失去对个体更加细微的关怀。”张羽解释道,为了让林青消除不安全感,她像老朋友一样询问这位病人的生活和想法,并挨个解释了她的所有疑问。

  原本绷着面容、语气冰冷的林青最终笑了出来,对张羽说:“从现在开始,我就听您的。”

  然而眼下,张羽越来越少看到同事们“苦口婆心”劝某个病人做手术了,甚至很难完整地告诉病人:“为什么这么做”、“做的好处是什么”、“不这么做的问题在哪里”。她觉得医生放弃解释,悲剧就有可能发生在病人身上。同时,对医生们来说,失败案例意味着再累、看再多病人也没有意义,而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的确有医生将世故和厚黑用在病人身上。”张羽毫不客气地指出,她能理解患者的不信任感,但她同样觉得,不少患者根本不知道怎样和医生交往,才能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因为“让医生反感,很大程度上对你病情的‘预后’不利。”

  比如妇产科性质特殊,通常与女性的生殖、生育健康相关,在不少女孩或女人眼里,这是非常要紧的隐私。“邻家大妈”式的“包打听”会让医生反感。

  再比如,跟医生相处,不用担心不懂医学知识,但要做到互相尊重,不要张口闭口“你会不会看病”。在张羽和她所认识的很多医生心目中,这句话是比任何辱骂都严重的“攻击”。

  光头妈喜欢嚷嚷着要请张羽吃饭,这位女医生其实很反感。因为对忙碌的医生来说,回到家,吃口家常饭,陪陪家人,是难得的享受,谁也不想下班之后一晚上坐在华丽的大包间里,继续接受陌生人的病案咨询。

  “医生穿上白大褂,坐进诊室就成了天使吗?”张羽自问自答道,“当然不是。”在她看来,医生也是人,所谓“白衣天使”根本没有翅膀。实际上,这个群体内心的精神壁垒很高,多数人首先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能悬壶济世。

  有的病人当着大夫抱怨挂号难、看病贵或是之前的就医经历,显现出不信任。这也是“禁忌”之一。

  有的医生为了不被医患官司纠缠,会给病人最保守的医嘱。

  张羽就曾遇到过一位35岁的产妇,怀孕前切过一个不大也不深的肌瘤。术后,医生让她避孕两年。事实上,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两年时间完全没有必要,因为35岁的她已经成为高龄产妇,发生难产、各种并发症和诞下先天愚型孩子的风险大大增加。

  “医生和病人不能站在一处,病人唯恐挨宰,誓要闹一个明白,索一个赔偿,结果会导致终端的所有人受害。”张羽感慨。她相信她讲的“故事”会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起作用,但她觉得,仅仅是患者和医生两方参与还不够,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让那些“无良科普”没有生存空间,也让严肃的医学变得更易接近

  几年前,张羽曾为一位病患做过手术。当时,这位女性的卵巢上长了一个很小的异物。经过检查,张羽坚持认为,手术很必要。

  术后,切下的异物被检验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如果没有及时手术,肿瘤很快就会恶化。

  平时,这位女病患从不会短信电话骚扰张羽。但当张羽的新书在广州举行签售那天,她从广西赶来。提问环节开始后,她从人群中站立起来说:“我不是来问问题的,我是来看望您的。”

  像小妍一样,不少患者在找张羽看过病后,和她成为了朋友。很多病人是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从医生的角度,张羽珍爱这种情分。但她觉得,从病人的角度,更应该珍爱。因为有个医生做朋友,“起码不会有害处”。

  眼下,张羽觉得,写作把自己的社会作用扩大化了。因为“这么多读者,我一辈子不睡觉也帮不了这么多人”。她很有自信,如果一个女孩子真的好好读过她的书,放在心里去消化、行动上去执行,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她的读者里,也有大量的同行。北京一家医院的院长告诉她,自己医院买了这本书给全院的医生看。还有医学生写信给她,声称“誓要学好妇产科!”或是“太累了!不想从医了!”有人认为她写出了医生的心声,也有人批评她写得还不够深刻。

  “医学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落后的科学。”张羽举例说,先有伦琴射线,才有X光;先有计算机,才有合成的片子;世界级别的药厂研发出新药,医生才有新的治疗手段……一个临床医生事实上受制于很多行业。如今她正忙着让更多的好医生开始写作,“要让那些‘无良科普’没有生存空间,也要让严肃的科学变得更易接近”。

  在她看来,对于发烧感冒拉肚子,人们了解得可能已经足够,但关于女性的性健康、生育健康等,人们可能“连1%的了解都不到”。在第一本书卖出百万册之后,张羽推出了“续集”,用同样的小说式写法,讲述更多“只有医生知道的事”。除了这两本“发给天下女人的私信”,她觉得很有必要“也给天下男性发出私信”。

  2008年,她曾去过美国洛杉矶的星光大道,面对满地“大星星”,同行的大夫都忙着拍照,有拍吴宇森的,也有拍迈克尔·杰克逊的。张羽则找到了因恶性黑色素瘤去世的摇滚明星鲍勃·马利。她一直记得,这位“牙买加雷鬼音乐教父”临终前留给儿子的一句话:金钱买不到生命。

【编辑:王珊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